【探尋黃河之美】一位老村支書為何豎大拇指點贊
“生態好、生活也好,老百姓確確實實就是好。”青海省海南州共和縣恰卜恰鎮索爾加村的老支書扎西操著不太熟練的普通話,舉著大拇指一個勁地說好。
被扎西連連說“好”的就是他腳下位于恰卜恰鎮德吉灘的1000畝“中國太保三江源生態公益林”。青海云杉、祁連圓柏、河北楊,還有山杏、丁香、榆葉梅、烏柳等,郁郁蔥蔥的樹木,孕育無限生機。
圖為青海省海南州共和縣恰卜恰鎮索爾加村的老支書扎西和中國太平洋產險青海分公司總經理李稚林等人愉快地交談。
“我搞了三四十年的綠化,也沒有這樣的效果。”扎西指著茁壯成長的生態林和周邊山上矮小稀疏的荒草表示,整個共和縣都干旱缺水,再加上缺乏資金、技術等,多年來的綠化工作只是讓山上長起了不高的荒草。而太平洋保險公司推動的生態林項目帶來了資金、技術等,與之前對比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生態林建設絕不是挖個坑、埋個苗、填點土、灌點水、鼓鼓掌就完事了,必須下真功夫保證項目落到實處。”中國太平洋產險青海分公司總經理李稚林介紹,項目特邀上海園林集團作為設計單位全程參與建設,科學規劃、合理配置樹種。目前,共植樹5萬多株,樹苗的成活率達到95%。
專家表示,“中國太保三江源生態公益林”項目是金融系統企業首個三江源生態建設項目,開創高原地區園林式綠化造林的先河,不僅是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和模式的創新,更是積極服務國家戰略的一種體現。
讓老支書扎西高興的不只是生態環境的改善。由于生態林的建設,村里的幾十名村民從事生態林養護工作,每個月有三四千元的收入。“這些村民都是貧困戶,現在生態改善了,在家門口就能上班。”扎西說。
為了將三江源生態公益林建成生態發展、綠色經濟、民族團結之林,中國太保全公司11萬員工3周內就自發踴躍捐款逾1900萬元。目前一期工程投資1500萬元,剩下的400萬元將投入馬上就要開工的二期工程。
李稚林介紹,2017年以來,中國太保先后投入資金近億元,開展農業扶貧以及生態扶貧等公益項目15個,覆蓋青海省農牧人口150余萬人。下一步,將在精準扶貧、生態保護等領域繼續發揮作用,實現更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海三江源募集資金將建設千畝生態公益林
三江源生態保護基金會7日對外發布消息稱,該基金會攜手多方力量,募集資金1900萬元人民幣,將在青海三江源地區建設千畝生態公益林。[詳細] -
“心系母親河 養護三江源”公益項目啟動
23日,由中國西部人才開發基金會和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聯合推出的“心系母親河 養護三江源”大型生態公益項目在京啟動。項目將采用一加一結對認親的方式,動員全社會參與三江源養護行動。[詳細] -
黃河源頭貧困牧民利用“生態公益崗位”加快脫貧進程
2017年,我們共發放生態管護員工資4680萬元,讓牧民群眾在參與生態環保、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國家公園園區建設中獲得更多的實惠,進一步加快脫貧致富的進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