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養殖助脫貧 村民走上“致富路”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哈爾蓋鎮環倉秀麻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里,一排排牛舍整整齊齊,一個個膘肥體壯的牛悠閑自得。
航拍環倉秀麻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新華網 董松松 攝
環倉秀麻村共有414戶牧民,其中貧困戶占64戶,是哈爾蓋鎮7個村中貧困人口較多的一個村。畜牧業是環倉秀麻村的支柱產業,但在10年前,由于經濟結構單一,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
生于草原,長于草原的昂青公是環倉秀麻村黨支部書記。2015年,昂青公瞄準貧困戶致貧“癥結”,通過走訪聽取村民意見后,在村里成立合作社,建立起了精準扶貧養殖示范基地,貧困戶通過養殖牛羊每年得到分紅。
通過幾年的努力,村民們的收入提高了不少。“上個月我們剛出欄了150多頭牦牛,年底分紅的時候每家每戶能有3萬元左右的收入。”昂青公笑著說。
圖為環倉秀麻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的牛場。新華網 董松松 攝
目前,環倉秀麻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共完成投資617.16萬元,建設總面積22000平方米。2018年,合作社購置了高效粉碎機、履帶輸送機、螺旋提升機、單軸雙螺旋攪拌機等一系列生產設備,有效提高飼草料加工規模化,帶動村集體養殖業的發展。
村民才松說:“我們家養的牛少,賺不了多少錢。現在通過村里分的牛我們能拿到分紅,手頭也會寬裕不少。”
航拍環倉秀麻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新華網 董松松 攝
曾經在新疆打工的巴科,如今回到了家鄉就業。現在巴科是環倉秀麻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的務工人員,每年有3.6萬元的收入。“我現在掙的錢能供養孩子上學,再加上家門口有了這么好的產業,下班就可以回家,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能有這樣的好事。”巴科感慨地說。
目前,剛察縣專業合作社共有111家。其中,農牧民專業合作社44家,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26家,家庭農牧場41家。近年來,剛察縣通過支持“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引導和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制定科學有效的發展規劃,通過“盤活資產、整合資源、聯合抱團、產業提升”四種發展模式,使脫貧攻堅成果全面落實到了每一個農牧民手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海藏區:牦牛養殖+青稞種植闖出脫貧致富新路
青海藏區立足自然條件優勢,重點發展牦牛和青稞扶貧產業。在扶貧產業發展過程中,通過財政補貼、小額信貸貸款、互助金補助等來扶持貧困戶發展牦牛養殖和青稞種植產業。[詳細] -
青海省海北州海晏縣:悠悠碧草中,走出一條脫貧致富康莊路
八月的青海,天高云清、碧草連天。在以畜牧業為主、農牧結合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正是牧草最為豐茂的時候,對于當地的養殖戶來說,也是放牧養殖的好時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