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黨旗紅】青海省瑪沁縣:“十化”黨建引領縣域治理的創新樣板
時值9月,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的牧草依然豐茂,黑色牦牛與白色羊群不時點綴其間。車行在4100多米海拔的青藏高原腹地,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果洛秘境”便在眼前了。
瑪沁縣因其境內逶迤的阿尼瑪卿雪山而得名,“瑪沁”藏語意為“黃河源頭最高大的山”,它是國家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域。1.3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藏族、漢族、回族、撒拉族、土族、蒙古族等民族,分布著6個鄉、2個鎮、35個行政村和97個牧業合作社。如何維護好民族團結,是瑪沁縣委縣政府長期面對的基層治理“課題”。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境內。新華網 潘彬彬 攝
2019年底瑪沁順利完成了整體脫貧摘帽,其提出的“1+10+N”黨建工作思路受到關注。近日,“民族團結黨旗紅”網絡主題活動媒體一行,探訪了這個“黨建引領縣域治理的創新樣板”。
“1+10+N”思路延伸黨建工作觸角 凝聚民智民力
2019年,瑪沁縣正式提出了“1+10+N”的黨建工作新思路:“1”是夯實黨在農村牧區的執政根基;“10”是黨建工作制度化、大眾化、地域化、通俗化、生產化、生活化、精準化、具體化、時代化、實效化的10項具體措施;“N”是以黨建為引領,統籌推進各項工作,使得黨建成為解決基層問題的“萬能鑰匙”。
在此思路引領下,瑪沁縣在基層治理上采取了許多創造性舉措。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黨組織,“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的多元共治機制”就是其一。瑪沁縣與毗鄰7個縣的12個鄉鎮17個村建立了聯合黨組織,形成資源共享、協調聯動、整體推進的一體化工作格局,凝聚起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合力。
縣域內,則推行縣鄉機關黨支部與43個村(社區)黨支部“雙聯共建”,通過黨建活動“聯辦”、為民服務“聯做”、優勢資源“聯用”等方式,以治理合力提升治理質量。如同4000多米海拔上依然生機盎然、隨處可見的花朵,黨支部的工作細密地延伸到高原的各個角落。
在“十化”黨建思路的指引下,瑪沁縣還充分凝聚民智民力,發揮黨支部領導下的村民自治組織優勢,在全縣35個行政村成立生產發展、糾紛調解、環境保護、互幫互助、衛生評估、治安聯防、教育督導、精神文化、保障聯絡、聯系協調、效率督導11個專項工作組,根據干部黨員群眾專長編入其中,充分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引導群眾自發參與到產業發展、環境治理、矛盾調解等村級事務中去。
各機關黨支部帶動村黨支部同建設、共提高。“以前村里的工作只有幾個干部們在干,現在把群眾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瑪沁縣大武鄉贊根村效率督導組組長才讓杰對記者說,看著村子越來越好心里特別高興。
瑪沁縣拉加鎮贊根村“十化”黨建專項工作組臺帳。新華網 潘彬彬 攝
通過推行“十化”黨建工作措施,瑪沁縣各村還建立了文藝隊、“馬背宣傳隊”、“紅旗廣播站”等基層宣傳陣地,使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和為民宗旨“飛入尋常百姓家”。定期開展群眾廚藝、服飾表演、針線活比賽、牧民運動會、衛生環境評比等寓教于樂的基層文化活動,激發干群活力,群眾的凝聚力也大大增強。
瑪沁縣拉加鎮贊根村的“馬背宣傳隊”。新華網 潘彬彬 攝
瑪沁縣大武鄉格多村的文藝隊表演。新華網 潘彬彬 攝
“十化”黨建連民心 把工作做細做實到群眾心坎里
“到群眾中去!”說易行難,面對艱苦的環境,瑪沁縣縣委書記熊元來率先垂范。
瑪沁縣委領導班子時常帶著行李、鍋灶到群眾中住帳調研,和群眾一起揪面片、做熬飯,一起坐下來喝奶茶、吃糌粑,在與群眾面對面的交流中了解實情、建立感情、傾聽呼聲、贏得信任。
熊元來介紹,通過“十化黨建”“雙聯共建”,機關干部工作重心下移,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黨員干部們經常去困難群眾家中看面柜里還剩多少米面,看房子是不是結實暖和,問群眾還有啥難處,把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
綿綿用力、久久為功。記者采訪中,總能聽到村民們對熊元來的由衷稱贊。在拉加鎮贊根村村民華洛眼中,得益于熊元來的帶動,近年來,瑪沁縣的干部工作作風有了很大的變化,所有政策都能落到實處,牧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干部在群眾中的威信普遍提升。
拉加鎮贊根村黨支部書記官卻,也是這樣一位善于化解群眾矛盾、維護民族團結、帶領群眾發展的“能人”。
拉加鎮是瑪沁縣唯一一個半農半牧的鄉鎮,轄13個村(社區),總人口1.42萬人,多個民族居住在此,此前是社會矛盾和治安事件的多發鎮,民族團結創建工作愈顯重要。在贊根村,就設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官卻個人調解工作室”。
“官卻個人調解工作室”(中為官卻)為當地群眾調解矛盾糾紛。新華網 潘彬彬 攝
2012年,官卻開始擔任贊根村的村支書。他穿梭于牧民的帳篷、牧場中,以拉家常等形式了解牧民群眾所思所盼,及時掌握群眾生活生產中的摩擦和矛盾糾紛,一筆筆都記在“小本子”上。他和他的矛盾糾紛調解隊伍也成為了服務群眾的調研員、信息員、調解員、宣傳員、服務員。
2019年瑪沁縣委開始推行“十化”黨建工作措施,官卻隨即組織村里糾紛調解組的隊員組建起“紅旗志愿服務隊”“感恩宣講隊”等基層宣講組織,走帳串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鮮活的事例,圍繞產業發展、教育、農牧、衛生、社會保障、扶貧等方面,把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傳遞給廣大牧民群眾。他還帶領村民積極爭創“文明家庭”“五星級文明戶”。建立村規民約,引導群眾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樹立文明新風。
瑪沁縣拉加鎮贊根村黨建工作展示。新華網 潘彬彬 攝
“由于傳統風俗影響,原來的糾紛調解都不走法律程序,成立糾紛調解組后,我們堅持依法依規進行調解,這也是‘十化’黨建取得的重要成果。”官卻說。
從事基層矛盾糾紛調解工作24年來,官卻用堅持不懈、實心實意為群眾服務的心贏得了廣泛信任。妥善調解矛盾糾紛514件,其中歷史遺留及重大疑難糾紛160件,他和他的糾紛調解隊伍用實實在在的行動維護著民族團結。
黨建引領產業發展 促民生改善 增群眾福祉
在黨建引領產業扶貧,增進群眾福祉方面,瑪沁縣大武鄉格多村的故事最為典型!
格多村的格多草原臨近格曲河,地勢開闊,原本是絕好的天然牧場。20世紀90年代末,由于過渡放牧,草場開始退化、植被涵養水源能力下降,最嚴重的時候,該村1.68萬畝草場中有1.1萬多公頃發生嚴重退化。格多草原上一片片黑土灘就如草原上的“癩瘡疤”,碩大的草原鼠兔不斷“啃食”著草場植被,牛羊日益稀少,致使格多的農牧民生活極度貧困。
“我們少數民族有個說法,牧民靠畜,畜牧業靠草,沒有草以后牛羊就死掉了。”2000年,48歲的多布旦擔任瑪沁縣大武鄉格多村黨支部書記,望著滿是“傷痕”的草原,望著家門口無草可食、骨瘦形銷的牛羊,心中默默暗誓:一定要把格多草原上的這片“癩瘡疤”治好。
他動員組織當地村民,走上了漫漫地種草、滅鼠和養殖之路。2012年他變賣自家牲畜多方籌措資金,一口氣種了1400畝經過良種選育的高原燕麥草,在全縣率先調整畜牧業結構,發展飼草基地。在青海省有關專家的指導下,千畝盈盈嫩草開始在他的“試驗田”里生根發芽。
格多村村民新初駕駛打捆機進行飼草料打捆。新華網 潘彬彬 攝
多布旦用實際行動給全村牧民種下了希望的種子,敲開了致富的大門,村民們紛紛加入格多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自發種起了草。2014年至2019年,他和村民在黑土灘上累計種草達到660多公頃。曾經的“癩瘡疤”在不斷減少,草原重新披上了“綠衣”。
脫貧攻堅戰役打響后,多布旦和村“兩委”班子又努力探索生態保護和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路徑。根據“十化黨建”工作思路,建立“黨建+企業+合作社+牧戶”的工作模式,推廣“草-畜-肥-草”循環生產模式。全村188戶603人以股份制形式100%入社,2019年格多村依靠治理黑土灘、種草,獲得了近60萬元收入。
多布旦說:“以前牧民哪有那么大的力量,現在有國家的政策扶持,特別是我們瑪沁縣依托‘十化’黨建成立了專項工作組,扶貧局幫我們采購種草,提供相關設備,牧民群眾好組織了,都參與進來了,我們更加有信心了!”
2020年格多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獲得產業資金分紅。新華網 潘彬彬 攝
記者了解到,類似的產業扶持在瑪沁縣已普遍展開。在增進群眾福祉上,瑪沁縣堅持小財政辦大民生,脫貧攻堅中積極落實中央和省州縣各類資金25.26億元,整合涉農資金17.86億元,以黨建為引領,由群眾“點菜”,重點發展特色養殖業、牧草種殖、鄉村旅游等產業,做到項目規劃到村到戶,脫貧效果到戶到人,村集體經濟的規模正在不斷壯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民族團結黨旗紅】青海省黃南州:“指尖上”的智慧黨建促基層治理精細化
“智慧黨建云平臺的使用提高了黨員參加組織活動的積極性,現在我們的‘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大多會在線上開展,黨員參會、簽到情況一目了然,可以非常便利地監督和規范組織生活。”馬曉蕓說。[詳細] -
青海省瑪沁縣探索“1+10+N”黨建模式 激發民族團結內生動力
“1+10+N”基層黨建模式是這座縣城的創新之舉。2020年4月剛剛退出貧困縣序列的瑪沁,用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方面的工作經驗,為涉藏州縣探索現代化治理體系、維護民族團結提供了新樣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