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新聞 > 涉藏動態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盆地里的生長

      熊爭艷 王浡 發布時間:2020-09-18 16:26:00來源: 新華社

         青海,地處中國西北。柴達木盆地,地處青海西北。

         “南昆侖,北祁連,八百里瀚海無人煙。”正如民謠描繪的,柴達木盆地遍布荒灘、戈壁,長期被視為不毛之地,但也因鹽湖蘊寶、山川藏珍而被稱為“聚寶盆”。

         決戰脫貧攻堅進入收官,記者來到柴達木腹地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這里是我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縣級市,也是盆地里崛起的工業城。這里已經脫貧摘帽,那些曾與貧困抗爭的人們現在過得怎么樣?

         (一)

         老范開著沒有車窗玻璃的雙排車而來,四周是一望無際的鹽田,這里是察爾汗鹽湖。蒙語“察爾汗”,意為“鹽的世界”。作為全國最大的鹽湖,這里儲藏著約600億噸各類鹽資源。

         到記者跟前,老范熄火下車。他個子不高,黝黑的臉被太陽曬得發紅,洗得發白的工服上有片片鹽漬。他叫范玉林,50歲,工友們都喊他老范。

         老范喊記者上車,開了十分鐘,來到他干活的地方。鹽田里的鹵水被抽得差不多了,白色光鹵石礦若隱若現。抽鹵水、修泵,是老范的日常。

         “最累是什么活兒?”

         “換帆布,鹵水渠里的。”

         “多大的布?”

         “一卷布3米寬、100多米長。換一次,要拉一車,50卷。”

         “你一人干?”

         “不,得十幾個人忙兩天吧。”

         老范話少。記者連續問,他才擠出幾句。

         老范每月回一次家,平日就住鹽田。他的“工棚”是一間用鹽土塊堆起來的房子,他拍著墻說:“這里不怎么下雨,絕對結實。”門一米多高,老范貓著腰才能進去,里面黑乎乎的,放著一張床一張桌,一個燒水壺一只杯子。屋頂留了個方形窟窿,一束光從窟窿透進來。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圖文互動)(3)盆地里的生長
      范玉林的“工棚”是一間用鹽土塊堆起來的房子(8月6日手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姚金宏 攝

         外人看來條件艱苦的工作,老范卻覺得滿足。“到格爾木這么多年,從沒有像現在這么踏實。”他說。

         30年前,老范從青海省海東市來到格爾木市,從淘金到打零工,能賺錢的活兒幾乎都干過。

         10年前,他遭遇“至暗時刻”:老婆得了肺結核,兩個孩子要上學。“哪里都要錢,天天愁得睡不著。”他說,當時一天十幾個小時搬磚、扛包、通下水,即使這樣,家里還是欠了一屁股債。

         6年前,得益于扶貧政策,政府幫他們維修了房子,發了低保,安排老范媳婦當上護林員。

         俗話說“靠山吃山”,對于老范和村民來說,“吃”鹽湖也是這幾年的事。老范所在的新華村,是距青海鹽湖鉀肥股份有限公司最近的村。村里不少人近年搞鉀肥的包裝、運輸,老范去年進了公司,一個月拿4000元工資,人生頭一回有了穩定收入。

         新華村駐村第一書記朱生洪說,像老范家這樣的貧困家庭,村里原有35戶124人,現在政府促進轉移就業,幫助20多人找到工作,安排20多人當上護林員。沒有勞動力的家庭也有低保兜底。

         “現在沒啥擔心的了,就想把兩個娃娃供出來。”老范說,倆兒子現在在西安、武漢上大學。大兒子想考研,考慮到家里條件,又想放棄。

         “我跟他說,現在有活兒干了,再不用借錢供你們讀書了,你盡管去讀吧。”老范一咧嘴,露出一口白牙。

         (二)

         記者走進格爾木東郊的紅柳村,腳下是寬闊整潔的道路,眼前是整齊劃一的民房。走進一戶干干凈凈的小院,聽到有人進來,戶主李秀山搖著輪椅迎了出來。

         她略施粉黛、戴著美瞳,請記者在客廳落座,轉身進里屋關掉了攝像頭。

         “大姐,你在直播?”記者問。

         “嗯,在快手上賣貨呢。”李秀山靦腆一笑,指了指堆在沙發角落的針織鞋,“我一個月編十來雙鞋,一雙鞋賣100多元,平日吃穿是夠了。”

         2007年,30歲出頭的李秀山在建筑工地打工時,被攪拌機砸中脊椎,從此殘疾,離不開輪椅。

         她沒想到,生活的轉機來自搬家。2013年,她搬到了拆遷移民新村紅柳村。“鄉親都是從周邊遷來的,本來不熟,他們卻像家人一樣輪流上門幫我。”她紅了眼眶。

         村里合作社搞當地少見的大棚種植,李秀山借錢入了合作社股份。合作社還為村民辦技能培訓班,她學會了編織。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圖文互動)(1)盆地里的生長
      李秀山拿著自己手工編織的涼鞋(8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浡 攝

         日子越來越好的不只是李秀山家。“剛建村時,紅柳村也缺少耕地,水電不通,村民都進城打工。”村黨支部書記李國善說,他們到外地取經,辦合作社發展畜牧業、設施農業等,幾年時間,紅柳村就在這片戈壁灘上“扎下了根,開出了花”。

         2019年,村合作社利潤達100萬元,帶動200多名村民就業,村民人均年收入1.7萬元。

         在李秀山家陽臺上,有一輛電動三輪車。她說,剛搬來時,她開著三輪車去市里做小生意,風吹日曬,黑色的座椅被磨得微微泛白。

         現在,李秀山偶爾會開著三輪車出去轉轉,“這輛車現在成了我的‘觀光車’。”李秀山手里沒停,上下忙碌的手指間,一只精致的涼鞋已有了雛形。

         (三)

         早上7點,位于格爾木市南郊的長江源村,咔瓦嘎蕃藏餐廳開門了。老板娘鄧瑪倚在店門口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昨晚12點她才關店回家。

         鄧瑪今年剛滿30歲,圓圓的臉上總掛著笑。她跟丈夫李新財結婚9年,有一個可愛的8歲女兒本措吉。

         鄧瑪曾經生活在400多公里外的唐古拉山鎮,那里海拔約4700米,靠近長江源頭沱沱河。2004年,唐古拉山鎮128戶407名牧民群眾響應國家三江源生態保護政策,移民搬遷到格爾木市南郊,2006年8月,長江源村成立。

         “我沒上過學,以前在山上只會放牧。搬下來頭幾年就是靠草場補貼,在家里閑著。”鄧瑪說。天有不測風云。2017年,身體乏力的李新財,被診斷為真性紅細胞增多癥。“這個怪病難治,我們到處看病,格爾木、西寧、成都、北京,跑遍了大醫院,花光了積蓄,還借了錢。”鄧瑪說著垂下了眼睛。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圖文互動)(2)盆地里的生長
      鄧瑪站在自家的咔瓦嘎蕃藏餐廳門前(8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浡 攝

         鄧瑪夫妻倆一合計,不能再閑著了。2018年,他們投資2萬元開了這家60平方米的藏餐館。飯店開業后,日子變得忙碌起來,鄧瑪既是老板娘也是餐廳主廚,丈夫負責采購。

         “去年,餐館每天能賺一兩千元。”她說,這樣每天有事干的生活很充實。當然,最重要的是一家有了穩定的收入。

         如今,丈夫病情也在好轉,用的進口藥也進了醫保,每月自己只掏1000多元。“幸虧搬下來后,村里人都有了醫保,不然每月光藥費就要8000多元。”

         “女兒放暑假,我們帶她回了山上,幫姥爺剪剪羊毛。”夏天時節,鄧瑪夫婦會帶孩子回長江源沱沱河,探親訪友、重溫草原生活。目前唐古拉山鎮還居住著500多人,依然以放牧為生,也全部脫貧。

         (四)

         這是我們在格爾木采訪的三個人。

         他們的經歷是如此平常,就像成千上萬因生病、因變故、因條件惡劣等原因,生活陷入困頓的人們。

         但他們又如此不平常。他們生逢其時,在“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的時代,他們被政府關注、被鄉親幫扶。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始終保持向上的姿態,用堅韌面對困難,在谷底也要生長,如同他們身處的這片盆地,荒漠戈壁卻孕育出豐饒寶藏。

      (責編: 于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麻豆| 少妇真实被内射视频三四区| 日韩三级视频在线| 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在线看片二| 毛片一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中国熟女仑乱hd| 最近高清中文在线国语字幕| 人妻在线日韩免费视频| 9999热视频| 99热成人精品国产免国语的 | 思思99热在线观看精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男人扒开女人下面狂躁动漫版 | 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 山东女人一级毛片| 女同久久另类99精品国产| 性欧美大战久久久久久久野外| 国产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AV| 乱子伦xxxx| 毛片免费vip会员在线看| 制服丝袜第五页| 超级无敌科技帝国| 国产精品vⅰdeoXXXX国产|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成人网视频免费播放| 久久狠狠高潮亚洲精品|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亚洲色四在线视频观看|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国产| 国产女人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 欧美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a理论片| 羞羞网站免费观看| 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 动漫美女和男人羞羞漫画| 西西人体www44rt大胆高清 | 久久超碰97人人做人人爱|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