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新聞 > 涉藏動態

      針尖對麥芒——青稞與青繡共繪致富藍圖

      劉緒堯 發布時間:2020-09-17 11:10:00來源: 新華網

        青稞與青繡,兩個在高原上傳承了千百年的物種,一個飽含高原味道,一個纂繡出青海特有的文化符號。

        他和青稞有個約定

        7月的青稞田是安靜的,這個時節介于黃綠之間的青稞幾乎不需要人打理,汲取陽光和雨露,在山野間靜待麥熟。

        青稞生育期短、耐寒性強、種植簡單,在高原上已經有3500年種植歷史,哺育了高原上一代又一代的兒女。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青稞已經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農作物和第一大優勢經濟作物,全縣種植面積近1.74萬公頃以上,年產量達6.48萬噸,商品率達70%以上。

        記者走進貴南縣茫曲鎮加土乎村的王永順家庭農場大院內,工人們正熱火朝天地進行著青稞加工、打包及運輸。7月貴南,天氣忽晴忽陰,卻絲毫不影響工人們的熱情。

        一粒粒脫了殼的青稞在轟鳴的機器聲中滾進編織袋,臨近裝滿時,工人雙手麻利地扎口封裝,一擰身將袋子遞到同伴肩上,同伴腰身一挺,雙手扶正,扛起裝車。

        王永順也曾是村里的貧困戶,“那會沒有(貧困戶)建檔立卡,我就會種地,只能從土地里找出路。”王永順講述道,那時候家里只有幾畝口糧地,種的是土品種,一年到頭剩不下什么。

        在貴南縣委、縣政府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戰略背景下,王永順看到了青稞致富的希望。他以自家五畝青稞田起步,借助政策契機,用村上擔保的貸款流轉了數百畝外出打工者的荒田,積極響應縣里號召,試種“昆侖號”青稞新品種。短短幾年,他成立了村上第一個青稞加工作坊。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王永順夫婦在自家青稞地里勞作。 新華社記者趙玉和攝

        在政策扶持下,王永順有了自己的家庭農場,王永順除了雇人種植還踴躍嘗試機械化種植和收割,大大提高勞動效率,有了富余時間他還在自家院子里養起牛羊,攢了錢就買機器,自己做起了青稞加工,再也不怕被收購販子壓價。

        從青稞種植起家,逐漸發展成集種植、倉儲和銷售的“王老板”。鄉上的干部介紹說,他們家已經擁有了一支完整有力的收儲、銷售隊伍,并建立了一個聯系省內外的購銷網絡,他的青稞除了供青海省內,還銷往四川、西藏、甘肅。

        當上“王老板”,這個雙頰帶有高原紅的青海漢子依舊一副工人打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帽子上沾滿了青稞殼,身上套著一個帶牛飼料廣告的舊圍裙,開著叉車和工人們一起勞作。

        從2017年開始,在政府的指導下,王永順的家庭農場走上了“農戶+合作社+倉儲基地”的產業化發展道路。先富起來的王永順圓了自己青稞夢的同時也帶動了村里的貧困戶共同致富。不再遠走的壯勞力在家庭農場打工就能享受到和在外打工差不多的收入。僅裝糧工人,王永順就雇傭了6個,2人是村里的貧困戶,平均年收入超2萬元。

        她與青繡的兩次相逢

        從貴南縣驅車要兩個多小時才能到沙溝鄉,這里是青海腹地,傍著黃河,土地貧瘠,周圍的山禿的發亮。很難想象,絢爛非凡的青繡發源于這樣的山溝溝。

        青海藏繡、土族堆繡、撒拉族刺繡、蒙古族刺繡等傳統民族手工藝統稱“青繡”,其中,藏繡與唐卡、堆繡并稱藏傳佛教三大藝術,是青藏高原特有的文化象征。圖為貴南縣沙溝鄉德茫村繡娘在刺繡。新華社記者 趙玉和 攝

        貴南藏繡又稱貴南針線,是青繡的重要組成部分。貴南藏繡作為一種民族民間工藝,創作的各種佛像唐卡和傳統圖案色彩艷麗、線條流暢、人物活靈活現、做工精美絕倫,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在沙溝鄉德茫村,記者見到了青繡傳承人拉毛葉忠。她和青繡的緣分可謂一波三折。拉毛葉忠自小在奶奶媽媽教育下學了刺繡手藝,但15歲的時候,因為不甘心在大山里做繡娘便跑出去闖蕩,在藏餐廳的后廚幫忙。

        幾年以后,父親給拉毛葉忠定了一門親事,她卻堅決反對,拗不過父親的她又跑到外面打工去了。

        在外面的世界,她發現很多受歡迎的刺繡產品,比起家鄉的刺繡好不了多少,有的甚至還沒有家鄉的好看。她發現自小學習的刺繡技藝有了用武之地,小小的針尖給自己扎出一條新生路。

        青繡和她的人生有了第二次交集。從厭倦到熱衷,小小的針尖刺破了拉毛葉忠的裹縛。回到家鄉,她付出了加倍的努力學習刺繡,當自己遇見瓶頸又向蘇繡老師求教,取長補短,在2018年被評為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沙溝鄉德茫村,青繡傳承人拉毛葉忠在刺繡。 新華社記者 趙玉和 攝

        有了名氣,拉毛葉忠并沒有忘記德茫村的貧苦鄉親,她帶領家鄉藏族婦女系統學習刺繡,通過手藝擺脫貧困。

        2015年,拉毛葉忠和父親自集資金在德茫村建立藏繡研發基地,自成立以來,已經免費培訓了1000多名繡娘,其中200多人已經轉成職業繡娘,每人每年可有4萬多元左右的收入。

        收入不僅為德茫村的貧困戶解決了溫飽問題,也提升了藏族婦女的家庭地位。拉毛葉忠不僅教繡娘們繡工,也告訴她們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在德茫村的繡房里,繡娘們每天要有兩次體育活動,上午跳操下午踢毽子。

        “我希望村里的女人的生活過得越來越豐富,不要像過去一樣生下來被父親安排,長大了由丈夫安排。讓她們心中有家庭,也要有自己。”拉毛葉忠對記者說。“也許我能做的只有往前推一小步,總得有人推著她們往前走,不能讓舊思想壓她們一輩子。”

        從散戶種植到大規模集約化種植,古老而又樸實的青稞在政策暖風的幫扶下,藏族民眾日常的口糧變為脫貧致富的經濟作物。祖祖輩輩手口相傳的民間藝術,已經成為聲名赫赫的青海新名片,色彩艷麗且品類豐富的青繡終究讓這美麗幸福的色彩照進現實的生活。青稞,青繡,與青海相伴相生的經濟作物、文化符號,通過王永順和拉毛葉忠們勤勞的雙手在高原上譜寫出致富贊歌。

        一個是針尖,一個是麥芒,針尖對麥芒,是一種較真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流淌在青海高原兒女不甘于貧困向往美好生活的血液里,正是這種精神,凝聚成青海山野中脫貧的內生力。

      (責編: 于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综合野草| 成人自拍视频网| 人人添人人澡人人澡人人人爽| 色综合久久天天影视网| 婷婷久久五月天|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下载| 毛片在线高清免费观看| 啄木乌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在线视频a| 在线电影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有限公司 |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 中文字幕国产在线观看| 极品丝袜乱系列在线阅读|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老师的圣水女主小说网|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一页久久肉| 9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成年女人毛片免费视频|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正在播放黑人巨大视频|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一进一出| 香蕉久久成人网|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大片在线看| chinese乱子伦xxxx国语对白| 放荡的女老板bd|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 免费黄色在线网址| 色狠狠狠狠综合影视| 国产拍拍拍无码视频免费| 91精品国产免费久久久久久青草 | 忍住北条麻妃10分钟让你中出 | 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天堂在线视频| 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 欧美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片区| 免费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 色妞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日产欧产精品精品电影| 59pao成国产成视频永久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