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江“飛地+” 為四川爐霍插上騰飛雙翼
記者在爐霍采訪。于譚陽 攝
劉紅宇(中)與當地居民交流。于譚陽 攝
白瑪卓瑪采摘番茄。于譚陽 攝
高原有機小番茄進入大型商超。于譚陽 攝
爐霍縣高原現代農業“飛地”產業園。于譚陽 攝
湛藍的天空中漂浮著片片白云,靜靜的鮮水河在一座座披著綠色盛裝的大山間流淌,河谷的開闊地帶,一座座蔬菜大棚整齊地排列著,遠遠望去,猶如披上綠裝的蒙古包,連綿不斷,與湛藍的天空交相輝映。
蔬菜大棚外,白瑪卓瑪哼著輕快的調子,遠遠望見冷鏈配送車已經停在產業園門口,通過錦江區發起的“錦爐愛心薈”等平臺,趕在太陽落山前,把從大棚里剛采摘的新鮮小番茄送到570多公里外成都市民的餐桌上,一想到這,白瑪卓瑪腳下的步子又加快了。
這些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爐霍縣斯木鎮保初村的蔬菜大棚,由對口支援爐霍縣的錦江區籌資9000余萬元所建,這個蔬菜產業園通過“飛地”嫁接基地產業,幫助88個貧困村、83個非貧困村在縣域異村實現產業發展和經濟增收,這也是四川對口支援區域第一個社會支援貧困村飛地產業園。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扶貧開發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錦江區在對口支援爐霍縣過程中,創新實施“飛地+眾籌”貧困村產業精準支援模式,在對口支援區域適宜發展現代農業等產業的區域,為域外貧困村培育“飛地”現代產業,同時為貧困村選聘“榮譽村主任”牽頭“眾籌”社會資源,共同支援貧困村發展產業,助力脫貧攻堅。
8月31日—9月1日,記者深入到爐霍縣城鎮、鄉村、牧民家中,感受錦江對口支援給當地帶來的巨大變化。
【講述·我的受援故事】
飛地+產業
縣域異村集中打造1500畝高原現代農業產業園區
“郎珍,摘番茄的時候再往上一點,看到這個結蒂了嗎?大拇指往上輕輕一提就下來了。”一步跨進智能有機蔬菜大棚,白瑪卓瑪麻利地戴上手套,一把抓過郎珍手中待收的一串番茄做示范,“要這樣做,才能不傷番茄莖稈,以免影響下一批果子的品質。”
“兄洛,今天雅德鄉瓦角村的大棚也可以收獲了,采摘的時候要注意挑選,把最好的送進市場。”
雙眼在枝繁葉茂的番茄藤間迅速掃過,白瑪卓瑪片刻不停在棚內忙活,一邊觀察小番茄的長勢,一邊籌劃今天的工作安排,儼然一個經驗豐富的現代“新農人”。在爐霍縣高原現代農業“飛地”產業園工作了4年多的她,現在已經成為小組長,帶領30多號人,管理著園區100多個蔬菜棚的大小事務。“必須看好這些棚,不只是我們村的產業支撐,更是全縣其他村致富的希望。”
然而,就在4年前,“新農人”白瑪卓瑪還從未接觸過精耕細作的精細化現代農業。在草原上放了一輩子牦牛,種了大半輩子青稞的白瑪卓瑪怎么也沒想到,有一天自己能在家門口就業,成為有技術、有經驗、有保障的現代農業“新農人”。
轉機,從“飛地+”說起。
“斯木鎮地處鮮水河谷地帶,交通區位、土壤條件和氣候環境都是規模化發展高原現代農業產業的最佳選擇地,而同一縣域內的雅德鄉瓦角村都是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難以注入產業。”錦江區第五批對口支援爐霍領隊、掛職爐霍縣委副書記蹇一平說,如何整合資源實現收益最大化,帶動全域發展成為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異村飛地嫁接基地產業是這個難題的突破口,能幫助貧困村在縣域異村實現產業發展和經濟增收,集體經濟也得到壯大。簡單地說,就是將原本分散發放給每個貧困村的產業資金集中起來,投入到適合發展產業的區域,放大資金效益,實現拳頭效應,然后投入產業資金的每個村每年從產業園區固定分紅。現在每個貧困村投入60萬元建兩個大棚,每個大棚每年保底分紅3萬元,持續15年,總收益90萬元,15年后,大棚的產權還是歸投資的貧困村。”
2015年,錦江區攜手爐霍縣,通過引進盛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整合政府、社會等各方援建資金9000余萬元,投資建設了爐霍縣高原現代農業“飛地”產業園,園區占地1500畝,已建成智能有機蔬菜大棚300座,主要產品為高原特色小番茄。該園區通過“飛地”嫁接基地產業,幫助88個貧困村、83個非貧困村在縣域異村實現產業發展和經濟增收。按照“土地集中、各村飛地、龍頭經營、入股分紅”的思路,產業園堅持“保底提留、全民受益、共享紅利、照顧貧困戶”的原則,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
在錦江區對口支援爐霍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內,村民們既是股東,又是員工。白瑪卓瑪就是其中一員。不再種青稞地,白瑪卓瑪將自家20畝地,以每畝600元的收益,全部流轉給園區。通過多年的勤奮和努力,白瑪卓瑪還當上了產業園的管理人員,每年有60000元年薪收入,不僅如此,公司還為她提供了三險一金的福利。“現在的生活真的想都沒有想過,我們的生活比這小番茄還要紅火。”
在榮譽村主任的努力下,產業園的高原有機小番茄進入了伊藤洋華堂、家樂福、盒馬鮮生等大型商超、新零售平臺及京東、蘇寧等電商平臺銷售,僅在成都市場的日均銷量就超過1萬斤,全年達400余萬斤,價值5000余萬元。2019年,蔬菜產業園分配投資收益900余萬元,帶動2364戶10019名貧困人口人均增收800余元。今年8月,受暴雨和泥石流影響,小番茄因物流不暢面臨滯銷危機,錦江區迅速在全區開展“以購代幫”活動,20天認購4萬斤高原有機小番茄,斯木鄉扎交村“榮譽村主任”張家明、雅德鄉交納村“榮譽村主任”曾政光等也積極響應,僅曾政光一人就帶動購買3000余斤,銷售收入近3萬元,為爐霍縣今年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奠定了良好基礎。
飛地+旅游
七色花海宗塔草原走出“深閨” 迎來生態牧旅產業
湛藍是天空的底色,偶有片片白云點綴,讓藍天多了幾抹生動的裝飾。廣袤無垠的宗塔草原上,白云投下的陰影豐富了草原的色彩過渡,成千上萬朵不知名的小野花,盡情在一望無垠的草原上恣意盛放,仿佛大自然一不留神打翻的調色板,形成美得令人驚嘆的七色花海宗塔草原。
“劉村主任,快請進,過來坐!”遠遠地看見草原上的來客,少女曲吉卓瑪放下手中的活兒,一陣風似地迎了上來,將客人們迎進帶有藏式風格的新式玻璃帳篷。請客進屋、安排落座、端茶上水……一番寒暄之道,曲吉卓瑪毫不含糊。
“你現在能干得很嘛。”想起曲吉卓瑪剛來宗塔鄉七色草原生態度假村時的晦澀靦腆模樣,錦江區對口支援爐霍干部、掛職爐霍縣縣委辦副主任劉紅宇有些喜出望外。作為對口支援干部,劉紅宇同樣也是宗塔鄉拉恰瑪村的“榮譽村主任”,平時有事沒事都愛和村里人多走動。“也沒什么,今天就是來看看度假村怎么樣。”
“好得很哦!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來草原體驗高原牧區風情。”宗塔鄉組織員多珠龍加趕忙翻看手機上的記錄,“今天的帳篷餐廳已經基本訂出,預訂已經排到后天了。”
翻著一篇篇記錄,多珠龍加的情緒越來越高漲。“如果說度假村把草原的旅游旺季往后延伸了半個月,這個形容雖是事實,但卻還不準確,本質上就是‘無中生有’,活生生給草原培育出旅游產業。”
多珠龍加印象深刻,就在兩年前,美如夢境般的七色花海宗塔草原還是養在“深閨”,無人問津的一個隱秘之地,也是爐霍縣一個深度貧困鄉,全鄉平均海拔3700米以上。“不要說游客,就是外面來個人都是稀奇。”
然而,宗塔草原卻并不是偏僻一隅。位于爐霍縣東北部的宗塔鄉七色草原度假村,距縣城64公里。北接色達縣,東北與阿壩州壤塘縣相鄰,與色達五明佛學院、色達格薩爾藏寨、金川觀音廟等景點形成旅游環線,宗塔草原四周是巍峨的群山,自然風光旖旎動人,牛羊成群,帳篷點點。“通貝”神山、經文石刻長廊、宗塔山歌、索朗央卓啦鍋莊等景點是游牧文化體驗游的理想勝地。
“生態就是宗塔鄉最大的資源,不能把七色花海草原的美永遠藏在深山中。”創新引入特色生態牧游概念,錦江區深化“飛地+眾籌”貧困村產業精準扶貧模式,圍繞“一村一品”打造美麗鄉村,助力爐霍打造集藏式餐飲、休閑娛樂、文化體驗、草原觀光為一體的宗塔草原牧業生態度假村。
“宗塔草原把游客引來了,大家拍張照吃頓飯就走了,如何讓游客留下來呢?” 深化“飛地+眾籌”貧困村產業精準支援模式,錦江區又啟動實施了七色花海—宗塔草原“飛地”崩科旅游酒店項目。項目由來自錦江區的泥巴鄉易繞村“榮譽村主任”駱長文、宗塔鄉色科瑪村“榮譽村主任”羅杰、宗塔鄉角龍村“榮譽村主任”馬宇、宗塔鄉拉恰瑪村“榮譽村主任”劉紅宇等眾籌募集資金120萬元建設4座崩科木屋酒店。崩科房產權為貧困村集體所有,每年為對應貧困村實現收益分紅不少于3萬元。
“挖不到蟲草,也找不到菌子,那時候我們姐妹3人,都靠阿媽一個人放牧養活,真的是苦啊。”思緒被拉回2年前,少女曲吉卓瑪有些感傷,豆大的淚珠順著臉頰向下掉。“不過還好,鄉里辦起了度假村,草原上有了旅游業,我每月也有3500元固定的收入,可以幫助阿媽減輕家里的負擔。”回想起兩年來,從在爐霍縣打零工勉強為生,到加入鄉里的生態度假村,還被送到樂山職業技術學院跟崗培訓,接受專業技能培訓,曲吉卓瑪心里五味雜陳。
“現在當然好啦!你今年還當了領班,工資也上去了,生活更好了,還開始帶新人了。”多珠龍加的一番話讓曲吉卓瑪破涕為笑。
“那你要小心哦,她哪天獨當一面,成為經理把你頂替了。”劉紅宇笑著打趣。
“那就太好了!歡迎頂替,這樣就能培養人才,把產業實實在在交到了村民自己手中……”多珠龍加再次逗樂了帳篷中的每一個人,歡聲笑語飄蕩在七色花海宗塔草原上。
【心聲·我的對口支援歷程】
錦江區對口支援干部、掛職爐霍縣縣委辦副主任劉紅宇:抓住關鍵少數 帶動絕大多數
“通過‘飛地+眾籌’的形式,我們為宗塔鄉籌集了一筆30萬元的扶貧資金,希望在宗塔草原上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可是首次征求意向絕大多數人都不支持。”回想起首次開會的一幕幕,劉紅宇至今歷歷在目。“有的群眾直接起身走人,連規劃都懶得聽。”
語言溝通有些障礙,思維依然較為封閉……會后,劉紅宇回憶起群眾的反應,從失敗中找答案。“要抓住關鍵少數,帶動絕大多數。”劉紅宇打算從重點人群下手,逐一說服做通工作,村里的尊者根尼就是首要目標。
“30萬元直接分到大家手中,這樣不是最直接的嗎?”冷眼看著登門拜訪的劉紅宇,端坐在主位上,根尼冷冷地說道。
“可是,30萬元分出去只受益一次,把產業長久留在宗塔鄉才有長期收入來源啊。”劉紅宇熱切地望著根尼。“說得輕松,搞不起來怎么辦?”根尼便將劉紅宇“請”了出去。
“不能就這么放棄。”第二天一早,劉紅宇又早早趕到根尼家,沒料想卻撲了個空。從爐霍縣城到根尼家有68公里車程,可劉紅宇沒想到一連5次都撲了個空。“最可怕的還是有次下暴雪,零下12攝氏度,路上都是冰凌子,路面冰封路滑,忽然車胎打滑,要不是有圍欄護著,可能連命都沒了。”劉紅宇至今有些后怕。“當時沒想那么多,還是想著趕到尊者家,做通他的思想工作。”
“那你說說,一年才分幾百塊,對大家有什么好處?”被劉紅宇的執著打動,根尼還是決定聽聽這個小伙子怎么說。
“不僅有分紅收益,以后大家都是股東,還是員工,有固定的收入來源,這樣每月都能增加收入。”劉紅宇給根尼算了筆賬,看著根尼不說話,他趕緊乘勝追擊。“有了造血功能,以后還愁沒有路子奔小康?”
沉默良久,根尼終于開口。“那就拜托你們一定要把度假村做起來。”
看著項目一天天成為現實,村民們的錢袋子一天天鼓起來,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劉紅宇感覺當初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蒼鷹翱翔在藍天,格桑花布滿雪山,美麗生活令人向往……”遠處傳來村民們悠揚的歌聲,展望這片高原熱土美好的未來,劉紅宇說:“對口支援,終生無悔!”
【對口支援 實事說話】
對口支援工作的主要措施就是發展產業促進就業,擴大村民收入。自2018年起,錦江區創新實施“飛地+眾籌”貧困村產業精準支援模式,在爐霍縣適宜發展現代農業等產業的區域,為域外貧困村培育“飛地”現代產業,同時為貧困村選聘“榮譽村主任”,牽頭“眾籌”社會資源,共同支援貧困村發展產業,助力脫貧攻堅。目前,已選聘5批次46位“榮譽村主任”,300余家企業負責人,500余名愛心人士擔任“榮譽村民”,構建形成了千余個愛心支援“朋友圈”。截至目前,共募集捐贈資金物資3000余萬元,實施產業、教育、醫療等各類對口支援項目100余個,10000余人次受益。其中,眾籌募集貧困村產業發展資金1000余萬元,為30個貧困村建設飛地智能蔬菜大棚30個,成功打造四川對口支援區域第一個社會支援貧困村飛地產業園;修建4座崩科酒店,打造集藏式餐飲、休閑娛樂、文化體驗、草原觀光為一體的宗塔草原牧業生態度假村;今年還將修建1個牦牛養殖基地和1個蜜蜂養殖基地。
經過兩年實踐,錦江區“飛地+眾籌”貧困村產業精準支援模式已成功幫助爐霍縣脫貧摘帽,實現了“輸血變造血,增收可持續,脫貧不返貧”,被四川省評為第二屆“慈善獎”最具影響力項目,并在全國民生論壇上被評為2019年度全國民生示范工程,被國務院扶貧辦評為全國社會扶貧示范案例,并被國家相關部門推薦參與2020年聯合國全球減貧示范案例評選。
【記者手記】
缺氧不缺精神 海拔高斗志更高
3200米……3400米……4100米……我們乘坐的采訪車緊貼著峭壁緩緩而行,雨季高原雨水多,剛剛塌方搶通后的路基還有些松散。一車人抓緊把手,緊緊盯著前方,車胎與懸崖的距離不到1米,大家連呼吸都變得小心翼翼。
胸悶、氣緊、頭痛,服藥、吸氧……僅僅7天,采訪組經歷了高海拔帶來的各種不適,難以承受,然而,對口支援干部在這里一待就是2年、4年,有的甚至長眠在了高原之上。從夏日炎炎到冰天雪地,從青山河谷到極限高原,都有對口支援隊員的身影。他們告別溫婉綿長的悠悠錦江,來到圣潔雪域高原支援教育,帶來醫療,發展產業……廣袤的草原上,到處都留下了他們的影子。
“有一條河流可以滋潤心房,那奔涌向前的浪花,讓春天的草場充滿希望……啊……那就是錦江,美麗的錦江默默無聞流淌在爐霍人心上,讓雪山下的牧場為幸福舞起鍋莊……”錦江區對口支援干部的大愛之舉感動著爐霍人民,遼闊的草原上,時刻飄蕩著這首感恩之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四川省甘孜州爐霍縣:農業飛地產業園要吃“旅游飯”
受益的不僅僅是雙馬村。截至目前,依托盛煌農業飛地產業園區,爐霍縣88個貧困村每個村每年分紅6萬元,戶均實現增收300余元。[詳細] -
四川省總工會全力助推定點幫扶的甘孜州爐霍縣脫貧攻堅
10月的四川省甘孜藏族州爐霍縣,林間飛雪,山脊皚皚。肩負脫貧攻堅使命的省總工會干部奔走在高原或深谷,他們的出現給雅德鄉交納村、小安批村和旦都鄉加斗村的村民帶來了溫暖。[詳細] -
援藏一線|促產業成規模 促教育培精工巧匠
140余個冬暖式蔬菜大棚在河谷中鋪開,規模化生產后的爐霍農產品不僅結束了爐霍農牧業產品“一背篼背不完、一卡車裝不滿”的歷史,同時,打入了成都伊藤洋華堂等知名商超,并成功出口到了國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