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祝縣:高海拔廣種藜麥 已占全國面積1/3
甘肅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大溝興隆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文玉廷正在打理自家藜麥地。高展 攝
“五六年前,本地有些村民連溫飽都解決不了,現在只要家里有種植藜麥,家庭狀況都有改善。”甘肅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大溝興隆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文玉廷對記者說,藜麥每畝均產300斤,收入約1500元。
天祝縣地處高原山區,海拔在2040至4874米之間,是名副其實云朵上的藏寨。當地氣候冷涼,長期以來糧食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麥、馬鈴薯等,農戶年年廣種薄收,通過種植業獲得的收入非常有限。
多年來,當地致力于培育和引進適合本地氣候、經濟效益較高、可以大面積推廣種植的優良農作物。“藜麥生長過程中表現出的抗旱、耐寒、耐瘠薄、耐鹽堿等特性,非常適宜天祝的氣候特點。”天祝縣農業農村局農技中心副主任李良斌說,中國農科院藜麥協會專家考察后,認為天祝產出的藜麥顆粒飽滿、產量高、營養成分好,是國內最適宜種植藜麥的地區。
2017年,該縣引進藜麥在松山鎮試種5000畝并取得成功,2018年擴大種植面積至3.38萬畝。同時,也將藜麥產業作為一項重點特色增收產業來進行培育推廣。李良斌說,在推廣階段,首先鼓勵一部分有能力、有干勁的農戶先行試種,取得成果后再來引導剩余農戶。
文玉廷就是當初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回想最初接觸到藜麥時說,自己今年58歲,在種植之前從未聽說過這種作物,心里還是有一定顧慮的,周圍的農戶大多和自己一樣,都持觀望態度。
經過實地考察學習,2018年,文玉廷聯合另外7人成立了大溝興隆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自己承包了100多畝地進行種植。他說:“以前種小麥,一畝地只能收入400元左右。種上藜麥后,收入好多了,去年雨水過多,地里受到了影響,但就在這種情況下,畝產也在1000元左右。”
2020年,天祝縣共種植藜麥11.6萬畝,已占全國種植面積1/3。高展 攝
藜麥種植農業機械化程度很高,播種機可將敷膜、施肥、播種一次性完成。“天祝海拔高,病蟲害程度非常低,種植過程中需要的人力非常少。”文玉廷說,自家100多畝藜麥,在農忙時也只需雇傭二三十人在地里除草即可。
為推廣藜麥種植,天祝縣出臺了一整套優惠政策來激發民眾種植藜麥。“每畝地政府有400元的生產資料補助,并免費提供種子,這些錢就夠地里一年花銷了,我們屬于‘零’成本種植。”文玉廷笑著說,銷路也不用愁,都是訂單種植,收割完晾曬后直接交到合作社。如遇年景不好時,還有保險來保障。
李良斌介紹說,2019年,天祝引導保險機構圍繞藜麥產業發展,設計開發了自然災害保險產品,2019-2020年,對藜麥種植農戶進行自然災害的承保,通過“訂單+保單”實現雙重保障。
與此同時,科研人員也在對藜麥品種進行改進,爭取為農民帶來更高收益。比如,當地成立的天祝高原藜麥研究院,開展藜麥種植、精深加工等方面的研究。選育出產量高、品質優、適應性強、觀賞價值好的藜麥新品種讓農戶種植,能得到更多實惠。
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天祝縣16個鄉鎮88家專業合作社1.1萬農戶種植藜麥11.6萬畝,約占到全國種植面積的33%左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甘肅省天祝縣:創新青年升級傳統產業
陳俊璋是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的“90后”電商老板。他們研發的新系列天祝藜麥永生花和藏族刺繡文創產品即將投產。[詳細] -
藜麥香飄新家園——甘肅省天祝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掠影
一排排藍白相間的農家小院、一條條寬敞平坦的通戶水泥路、一座座整齊干凈的養畜圈舍、一行行生機盎然的蔬菜溫棚……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松山灘上的移民家園處處洋溢著幸福的喜悅。[詳細] -
甘肅省天祝縣獲“中國高原藜麥之都”譽名
記者13日從天祝縣獲悉,經過前期考察、材料查閱及現場答疑等環節,(國家)食品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就天祝縣“中國高原藜麥之都”譽名進行專家評審,正式授予天祝縣“中國高原藜麥之都”譽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