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青藏高原上的清潔能源基地
七年前,國家電投集團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工作人員宦興勝,來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一片叫“塔拉灘”的地方,和同事們建光伏電站,“這里相對平坦,日照很強,適合發展綠色能源。”
“塔拉”在當地少數民族語言中,意為“草原”。在宦興勝印象里,彼時的“塔拉灘”“沒有那么多草,最多也就一簇一簇,風沙還很大”。
6月29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綠色產業發展園區,光伏電站工作人員查看電池組件。該園區規劃總面積為3028.5平方公里,分新能源發電區(光伏發電園、風力發電園)和工業加工制造區,不僅保護了當地脆弱的生態,綠色清潔能源也從園區源源不斷向外輸送。 中新社記者 張添福 攝
宦興勝所在的光伏電站,是海南藏族自治州綠色產業發展園區最大的光伏電站。該園區規劃總面積為3028.5平方公里,分新能源發電區(光伏發電園、風力發電園)和工業加工制造區,其中,新能源發電區規劃總裝機容量為24525兆瓦。
但記者日前在海南藏族自治州綠色產業發展園區看到,即便園區內還有裸露的黃土地,但如“海洋”般廣袤分布的光伏電池組件下面的草,長勢良好,足有一尺長,植被覆蓋度很高。
“現在,一簇一簇的草已連成了片,”宦興勝介紹說,甚至還得除草。
為何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宦興勝解釋說,這得益于光伏發電企業定期清洗光伏電池組件流下來的水,保證草有了水分的滋養,此外,還得益于光伏電池組件支架遮擋的“庇護”。
如今,這片園區還引進了除草“神器”——羊。“羊在園區吃草,既避免了夏天草長太高遮擋光伏電池組件,也減小了冬天枯草時節的火災隱患。”宦興勝說。
光伏發電企業不僅幫這片青藏高原腹地的昔日“草原”重新煥發生機,綠色清潔能源也從園區源源不斷向外輸送。
目前,國家電投集團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在該園區運營著271.5萬千瓦的光伏電站,還依托黃河上游龍羊峽水電站,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補光伏電站,首次研發水光互補協調運行技術,解決了光伏發電間歇性、波動性、隨機性的問題。
同時,該公司在園區內建設的全球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實證基地,使得148種光伏主流技術及產品同臺對比,其總裝機容量達143兆瓦。
海南州工業商務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周瑾說,該州依托風能、水能、太陽能、地熱能,正加快推進光伏、風電、水電三個“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生產基地,全州新能源總裝機容量約16600兆瓦。
今年,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將帶電調試,這條中國乃至世界首條專為清潔能源外送而建設的特高壓通道,起點正源于該園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光伏+電采暖”讓青海藏區牧民很“暖”心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青海省平均溫度低至零下十幾攝氏度,但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和日鎮羊旗村的綜合活動室室內溫度在19攝氏度左右。[詳細] -
世界首條清潔能源外送特高壓通道架線全線貫通
針對沼澤地施工這一困難,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采用鋪設鋼板修筑施工通道,目前已修建25千米的施工通道,累計投入鋼板4000多塊,在加快施工進度的同時有效保護了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