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草原上的新村落:扶貧政策“照”在我的家,“暖”著我的心
圖為6月30日記者探訪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的安多民俗文化村。張添福 攝
因老家不通電而點蠟燭、煤油燈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楊宗泰,如今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沒花一分錢”便住進了有電暖炕的新居,家里生活電器一應俱全。
對于祖輩生活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子科灘鎮青根河村,楊宗泰30日對中新網記者回憶說,“村里沒有電、沒有水、沒有路,以前生活的確特別困難。”
興海縣自然條件艱苦,基礎設施薄弱,昔日部分村社電、路不通,人畜飲水困難,扶貧攻堅難度大。
為改變“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窘境,興海縣整合各類資源、籌措各項資金,投資21016.5萬元打造了海南州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興海縣安多民俗文化村。
作為安多民俗文化村安置的853戶農牧戶中的一員,楊宗泰說,“扶貧政策就像陽光一樣,‘照’在我的家、‘暖’著我的心,生活條件比過去好太多了。”
圖為興海縣安多民俗文化村安置的農牧戶新居一角。張添福 攝
海南州發改委對口支援辦負責人表示,自2010年對口支援工作啟動以來,在國家相關部委、江蘇省和中國大唐集團公司的傾力援助下,當地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教育科技、醫療衛生等方面均取得重大進展。
興海縣委常委、副縣長李彥濤是第四批援青干部。一年前,得知要到青海牧區掛職,他的家人為他揪了把心,“在高原地區,你的生活怎么過?”
“我心里也的確忐忑。”上有老下有小的李彥濤,此時母親剛做完癌癥治療手術,還處于恢復期,孩子也剛上小學不久。
但他的最大顧慮是,自己能否轉變角色——在中國大唐集團公司從事技術管理多年,能否勝任黨政部門的職責。“如果干不好這份工作,就愧對了組織,愧對了這份責任。”
圖為興海縣昔日的無電戶通電后學子在家中書寫。(資料圖) 高明 攝
從平原到平均海拔4300米的高原,李彥濤鼓勵自己主動適應。可即便如此,氣短、胸悶困擾著他,“快走幾步,都暈眩,更讓我感覺‘要命’的是,晚上睡不著覺,第二天要強打著精神,喝濃茶給自己提神。”
調研、走訪,他發現自己的前三任掛職干部,個個都忍著高原反應努力工作。十年來,中國大唐集團公司援助興海縣資金7500多萬元,實施了一批包括安多民俗文化村亮化工程在內的民生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在興海縣溫泉鄉的一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牧民端出奶茶,請幫扶干部一定要品嘗。李彥濤說,“他們給我講述以前生活的窘境,再看現在,整個都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還有啥困難,有沒有需要幫著解決的?”李彥濤經常這么問。
但牧民們滿滿的都是對幫扶單位的感謝,“已經太好了,沒有更多需求了。”
“聽當地人講,以前要去相對偏遠的地方下鄉,可能坐一截車,沒有道,就得騎馬,現在開車都能到達。”李彥濤說,“跟別人聊天才知道,十年前,這里風沙很大,縣城也沒有多少樓房,如今,這里就是高原上的一個熱鬧的小城市。”
興海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馬海山說,當地援青干部對興海縣的發展重視程度“沒得說”,正因為有他們,一些不通電的牧民,告別了點煤油燈的歷史,十年間80%的興海縣黨政干部在中國大唐集團公司接受過培訓,而如今又對縣里重點培養的年輕干部,開展進企業掛職鍛煉。
興海縣發改局工作人員斗拉掛職三個月收獲頗多,“他們的工作氛圍感染了我。我們這里正著手上馬風電項目,我學到的知識,能馬上應用。辦公室同事都感嘆,我業務懂得多了。”
而讓馬海山豎大拇指的是,中國大唐集團公司在當地實施的貧困大學生定向招聘,“這在一般家庭,意義可能不太大,但在農牧區家庭,一人就業全家穩定脫貧,意義可就不一樣。”
如今,興海縣已順利脫貧摘帽,李彥濤說,他們還正謀劃如何鞏固脫貧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產業扶貧助青海藏區牧民成為“上班族”
到達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的科秀塘桑當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時,建檔立卡貧困戶牧民李毛加正在打酥油,“2017年我在合作社有了第一份工作,每個月能領到2500元的固定工資收入。”[詳細] -
探訪青藏高原藏區牧民易地搬遷村:搬出大山 安居樂業
走進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安多民俗文化村仁青太家的新居,寬敞的房屋里面家具、家電一應俱全,客廳一角的柜子上擺滿了孩子們的獎狀。[詳細] -
青海省興海縣安多民俗村∶從大山深處走出來的脫貧村
853戶、3421人,這是今年4月入住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子科灘鎮新建的安多民俗文化村的居民人數。從山大溝深的牧區到基礎設施完善的鄉鎮村落,安多民俗文化村見證了興海縣脫貧攻堅的重要一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