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持續開展三江源等地人工增雨(雪)作業 土壤墑情得以緩解
圖為青海省持續開展三江源、祁連山等地人工增雨(雪)作業,增雨效果明顯。青海省氣象局供圖
青海省氣象局17日對外發布,青海省持續開展三江源、祁連山等地人工增雨(雪)作業,增雨效果明顯,其中青海境內的湖泊與草原面積增加、農業區土壤墑情得以緩解,濕地生態環境有效改善。
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青海省,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發源地,故被稱“江河源頭”,素有“中華水塔”美譽。此外,東北部還有中國內陸最大咸水湖青海湖,北部祁連山是重要水源涵養區。
青海省氣象局介紹,今年以來,為了提高人工增雨(雪)作業效率,實現安全、精準、科學作業,青海省氣象部門按照青海省農牧業、草地、水源、森林及重大活動保障等對人工增雨(雪)的實際需求,對青海省進行人工增雨(雪)功能區劃分,分別為水源涵養保障區、草地恢復保障區、森林防火重點保障區、水庫增畜區、重大活動保障區、抗旱減災區,使得青海省飛機人工增雨(雪)作業能力顯著提高。。
同時,在飛機人工增雨(雪)作業指揮方面,航線設計更科學更精細化,采用自主研發的程序設計航線,自動生成民航通用標準的經緯度,提高了作業批復率及作業精準度。
“我們針對降水云系發展不同特點,設計不同的作業航線,實現以科學催化為目的的航線設計,有效實施靶向作業。”青海省氣象局相關負責人說,此外,采用外場科學試驗與飛機人工增雨(雪)相結合、地面觀測與空中作業相配合,在實施飛機人工增雨(雪)的同時,連續開展三江源、祁連山等地的云物理和人工增雨(雪)探測試驗,取得明顯效果。
統計顯示,截至6月16日,青海省飛機人工增雨(雪)作業已經完成104個架(次)飛行任務,實施飛機人工增雨(雪)作業345小時42分鐘,航程108066公里,飛機人工增雨(雪)作業規模創歷年新高。
青海省氣象局表示,青海省飛機人工增雨(雪)作業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增雨效果明顯,據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衛星遙感中心監測顯示,青海境內的湖泊與草原面積增加、農業區土壤墑情得以緩解,濕地生態環境有效改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黃河上游12年人工增雨增加徑流量近100億立方米
青海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5日下午對外披露,從2006年至2017年黃河上游人工增雨12年來,共增加黃河徑流量近100億立方米。[詳細] -
青海連續9年人工增雨促三江源生態趨好
青海省氣象局重點工程項目辦公室工程師高偉錄對中新社記者表示,據EOS/MODIS衛星監測顯示,連續9年的人工增雨工程為三江源生態趨向良性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