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三江源國家公園首座科研工作站
傍晚7時,劉馨濃結束了在雜多縣城的外出工作,回到了幾十公里外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昂賽鄉山水自然保護中心野外工作站(以下簡稱昂賽工作站)。
圖為2017年7月拍攝的昂賽工作站。 中新社發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供圖
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昂賽鄉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園區的核心區域。昂賽鄉70%的轄區面積是高山草場和山間林地。瀾滄江從峽谷間迂回奔流,一座臨江而建的橘紅色小屋格外顯眼,這就是三江源國家公園內首座科研工作站——昂賽工作站。
作為三江源國家公園內第一座科學研究和志愿者參與的平臺,昂賽工作站由北京大學、雜多縣人民政府、阿拉善SEE基金會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共同建設,并于2017年正式投入使用。
圖為2018年8月,劉馨濃(左)與接待家庭向導們一起設計騎馬線路。 中新社發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供圖
劉馨濃是昂賽工作站成立后招募的第一批志愿者之一,來到昂賽鄉后,她被這里的一草一木所吸引,被當地牧民的淳樸所感染,這位北京姑娘在昂賽鄉一待就是3年。
由于地處野外,昂賽工作站偶爾會被野生動物破壞,對劉馨濃和工作站內的小伙伴們來說,維修被毀壞的陽臺圍欄和玻璃也是日常工作之一。
昂賽工作站的整體結構由鐵皮板房組成。中新社記者在工作站門口發現,周圍草地上散落了一些果皮。“這些果皮是我們特意留在這里的,扔到草地上自然會有喜鵲和牦牛來吃,對于它們來說,這些是額外攝入的營養。”劉馨濃告訴記者。
圖為6月16日拍攝的昂賽工作站。 中新社記者 李江寧 攝
昂賽鄉日照充足,但早晚寒涼,為了更好的采光和保溫,工作站大部分的屋頂由玻璃組成,形成了一間溫室。客廳內掛著紅外相機監測到的野生動物照片,還有一些志愿者留下的禮物。客廳兩側分別是男女宿舍,宿舍內還擺放著用來取暖的火爐,旁邊堆放著一麻袋牛糞。“可別小看這些牛糞,雖然我們有太陽能電池板供電,但電量不足以維持取暖設備,冬天的時候就得靠這些牛糞取暖,都是當地牧民給我們的。”昂賽工作站的工作人員王怡了說。
據了解,自2016年開始,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發動當地牧民在昂賽鄉布設紅外相機,截至目前,共識別出至少40只雪豹個體和10只金錢豹個體,證明瀾滄江源區域是中國大中型食肉動物群落最豐富的區域之一。
圖為6月16日拍攝的昂賽工作站。 中新社記者 李江寧 攝
說起這些年的成績,劉馨濃頗為驕傲:“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與當地政府合作,由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管委會出資10萬元(人民幣,下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出資10萬元,當地牧民給自己的每頭牛投保3元,共同設立了一個22萬元左右的人獸沖突保險基金。如果牧民自家養的牛被野生動物吃了以后,可獲得每頭牛450元到1300元不等的賠償。”
此外,2018年,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昂賽管護站授權下,昂賽工作站還與當地政府和牧民合作社一起開展了昂賽“大貓谷”自然體驗項目——由21戶經過培訓的牧民擔任自然體驗向導、司機和接待家庭,帶領自然體驗者在昂賽鄉觀賞自然景觀、游覽文化景觀、體驗牧區生活。
圖為6月16日,昂賽工作站內懸掛著紅外相機拍攝到的野生動物照片。 中新社記者 李江寧 攝
2019年3月,昂賽自然體驗項目試點通過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審批,獲得中國首個國家公園生態體驗特許經營試點之一。截至2019年底,共有302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自然愛好者來到當地進行生態體驗。在項目的全部收益中,45%為接待家庭所得,45%納入社區基金,10%用于昂賽區域的生態保護工作。
劉馨濃說:“我們作為一個平臺,一方面給全世界的自然愛好者一個機會,可以讓普通社會公眾為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的建設貢獻力量,另一方面我們也協助社區增進了保護技能,促使更多的本地居民參與到生態保護工作當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三江源頭區域再添生態教育工作站
記者26日從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官方獲悉,三江源頭區域第二個生態教育工作站——拉覺悟生態教育工作站在該縣長江源區域的巴干鄉團結村境內開工建設。[詳細] -
世界海拔最高探空氣象站的變遷與堅守
近十幾年來,沱沱河氣象站發展實現了飛躍。隨著L波段探空雷達系統和自動站投入業務運行,蘭西拉光纜開通,數據質量和傳輸時效明顯提高。電解水制氫設備的投入,較以前化學制氫安全省力環保很多。[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