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青岡木耳種出鞏固脫貧成果“小力量”
烈日下,在一片由河灘荒地平整出的青岡木耳種植示范基地里,面容黝黑的下達石溝村黨支部書記索更帶著幾名村民忙碌著。
下達石溝村位于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石里鄉。索更正在勞作的6畝多土地里,密密麻麻立著35000多根搭成“人”字架的青岡木木棒,木耳就生長在這些木棒上。
索更告訴記者,東方電氣集團派來的駐村扶貧干部,將當地藏族百姓用來燒火的青岡木作為種植木耳的載體,建立種植示范基地,帶動村民在房前屋后的空地和不適宜種植農作物的荒地上培育青岡木耳。
“青岡木耳種植項目是我們定點幫扶下達石溝村的第一個產業扶貧項目,也是該村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的第一個項目。”東方電氣集團駐村扶貧干部侯吉才說,這個項目完全由村民自建,經過砍柴、晾曬木棒、打孔、植入菌種、自然發酵、搭“人”字架、架水管等步驟,此后5年里,青岡木棒上僅需灑水就能長出木耳。
索更讓一名村民打開水閥,只見絲絲水流從青岡木木架上方塑膠管壁的小孔噴出。索更說,一周后,木耳就能采摘了,每年5月到10月是最佳采摘期。
“大太陽下,每天要噴兩個小時的水,陰天1小時就行,下雨就不用噴了。”侯吉才向26歲的村民更讓謝拉傳授種植技巧。他告訴記者:“這兒的山泉水水質好,給木耳噴的就是山泉水。”
過去1年多,下達石溝村駐村扶貧干部手把手教老百姓利用當地的青岡木資源,種植經濟價值較高的木耳,扭轉了村民種地收入低和不會種經濟作物的狀況。壤塘縣傳統農作物以青稞、馬鈴薯為主。今年2月摘掉“貧困帽”以前,壤塘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
“一個棒5年產出的木耳能收入25塊錢,一畝地可以放5000棒,收入還是相當可觀的。”侯吉才說,去年種的木耳賣了12.7萬元,除了請當地人務工花費2萬元,其余幾乎是純利潤。根據木耳生長規律,今年產量會比第一年增加50%。青岡木耳示范基地5年里預計能給這個300多人的村子帶來近90萬元收入。
在扶貧干部的幫助下,村里成立了下達石溝雪山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培養了當地3名“90后”返鄉大學生作為管理人員。更讓謝拉就是其中一名返鄉大學生。在扶貧干部帶動下,他種了3000棒青岡木耳,成了村里首個木耳種植個體示范戶。
下達石溝雪山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每年固定拿出利潤的30%作為產業發展儲備金,余下的錢悉數分給村民。2019年,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分到340元,非貧困戶人均分到140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摘掉貧困帽子 四川省壤塘縣做了啥子
今年2月,包括壤塘縣在內的全省31個縣通過省級脫貧驗收,退出貧困縣序列。根據調查,壤塘縣脫貧工作群眾認可度很高。[詳細] -
四川壤塘牦牛直送溫州人餐桌 “西牛東送”開啟產業扶貧之道
2019年,“西牛東送”工程共拉運牦牛2500多頭,實現產值2067萬元。2020年,預計將調運牦牛4000到5000頭。[詳細] -
四川省阿壩州壤塘縣:“換腦子”成脫貧致富關鍵詞
為解決思想觀念問題,壤塘縣把搬房子、增收入、辦夜校等與“換腦子”相結合,為貧困群眾持續增收提供了不斷的內在動力。[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