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天然草地達數億畝 政協委員建言設草原保護技術創新中心
圖為青海高原的草地。(資料圖)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 供圖
草原是中國陸地上面積最大的綠色生態屏障。全國政協委員,青海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公保扎西等建議,應進一步加大草原生態保護建設投資力度,擴大草原補獎政策覆蓋面、提高補獎標準,組建成立三江源草原生態保護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青海是“三江之源”“中華水塔”,天然草地面積達數億畝,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固碳釋氧、調節氣候和維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公保扎西表示,青海省草原生態環境總體呈好轉趨勢,草原植被蓋度由2015年的54%提高到2018年的56.83%,產草量從2014年的每畝159公斤提高到2018年的170公斤,核減超載牲畜570萬羊單位,總體實現草畜平衡。
“但草原生態環境仍然脆弱,還有許多困難和問題?!彼f,草原生態治理任務仍然十分艱巨;草原獎補政策沒有實現全覆蓋,補助標準偏低;草原保護能力建設有待提高。
公保扎西建議,進一步加大草原生態保護建設投資力度。重點加大退牧還草、草原退化生態治理和修復等重大生態治理工程的年度投資力度,盡快啟動實施柴達木、青海湖二期以及三江源三期、祁連山二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程,加快草原生態恢復,力爭在“十四五”期間三江源地區重度退化草原基本得到修復。
同時,擴大草原補獎政策覆蓋面,并提高補獎標準。實現草原獎補政策全覆蓋,將青海省剩余的1.08億畝草原全部納入補獎范圍。同時,考慮到青海特殊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因素,在精準核算畜草動態平衡的基礎上,適度提高補獎標準,并延長補獎時限,實現草原保護與建設的良性循環。
此外,他建議組建成立三江源草原生態保護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設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綜合實驗基地,加大科研項目經費投入,培養高素質的科研隊伍,全面開展高原草原退化機理、生態演替規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草種生產、天然草原植被恢復、人工草地建設、草產品加工、鼠蟲害生物防治等關系草原保護與建設、具有重大影響的關鍵技術,集中力量進行科技攻關并在實踐中推廣,切實提升現代科技對草原保護和建設的支撐和推動作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海省達日縣退化草原生態修復綜合治理三年行動啟動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退化草原生態修復綜合治理三年行動計劃》啟動儀式,5月15日,在達日縣窩賽鄉直卻溝口草場舉行。這標志著青海省首個退化草地綜合治理試點工程拉開帷幕。[詳細] -
青海省首個退化草地綜合治理試點工程啟動
達日縣《退化草地生態修復綜合治理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正式啟動,這也是青海省首個退化草地綜合治理試點工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