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甘南州:生態旅游助牧民增收
道吉堅木參(右一)想把牧家樂越做越大。 趙梅 攝
“2016年,我被選聘為生態護林員,一年有8000元的穩定收入,現在我已經脫貧了!”甘肅省甘南州迭部縣益哇鄉知子村村民拉木吉說。拉木吉世代生活在迭部林區,家里生活僅靠女兒在縣城打工和自家種的幾畝薄田,自從成為護林員后,她的日子好過了,她相信會越來越好。
甘南是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73萬總人口中,與拉木吉一樣居住、生活在林區的有近40萬人,占全州總人口的55%。
“舉生態旗、走生態路、吃生態飯”。近年來,甘南州積極探索生態產業扶貧、生態護林扶貧、生態補償扶貧新路徑,推動形成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產業發展、生態紅利共享的多贏態勢。
根據林區實際,甘南州通過大力推進新一輪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和生態公益林建設工程,優先安排貧困村和貧困戶,加大建檔立卡貧困戶覆蓋面,約3.4萬貧困人口受益。大力實施“生態補償脫貧一批”項目,聘用生態護林員10323名,累計落實報酬補助21296.8萬元。
林區之外,在甘南廣袤草原上生活的牧民的生活也在發生著深刻變化。如今,甘南州建設了1303個生態文明小康村。
在碌曲縣尕海鎮尕秀村,鱗次櫛比的藏式民居和曬銀灘帳篷城分外引人注目。“去年我的農家樂賺了2萬多元,產業發展分紅1600元,帳篷城分紅800元,還可以拿到光伏扶貧分紅。”尕秀新村村民道吉堅木參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他不但完成了游牧到定居的轉變,還順利實現了轉產。
尕秀村是甘南州積極推動全村產業由傳統畜牧業向文化旅游業發展轉變,把生態畜牧業與文化旅游業結合,把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結合,探索形成“技能培訓+黨員帶頭+群眾開辦”發展生態旅游的一個樣板。“尕秀村集體中,固定用工人員每年工資性收入在1.3萬元到1.5萬元之間。”尕海鎮黨委副書記王麟說。
甘南州委副書記、州長趙凌云說,旅游業的發展、從業崗位的增加,讓牧區群眾從牧場走向了市場,從做家務走向了做生意,許多牧民群眾賣掉牲畜,轉產旅游服務業,讓草場得到了休養,使生態不斷改善,很好地解決了草原和牛羊的問題,實現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豐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甘肅甘南農牧民:告別游牧安居生態藏寨樂當“掌柜”
近年來,為改善民生,該州探索出“環境治理+旅游減貧”的藏區發展路子,打造了環境友好、紅色旅游、民俗文化等主題的千余藏寨,藏族民眾暫別“游”牧生活,安居生態村寨樂當牧家樂“掌柜”。[詳細] -
甘肅甘南“綠色蝶變” 原生態旅游引眾“打卡”
12日,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當周草原上,前來體驗生態游的游客絡繹不絕,當地牧民享受到了旅游帶來的紅利,周邊農家樂爆滿,青稞酒、牦牛奶等土特也都成了游客的搶手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