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后的四川甘孜農牧民:在家門口走上了“致富路”
【解說】春節剛過,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天氣陰冷。一大早,岳扎鄉八科村村民肖學鳳獨自一人下地勞作,對自家的花椒樹進行修枝,在花椒樹旁還空著3月份種植黃金莢所用的土地。
丹巴縣是嘉絨藏族聚居縣。近年來,依靠特色農業,不少貧困戶摘了“窮帽”。尤其是八科村大力種植的黃金莢,這種外殼呈金黃色的無莖四季豆,讓每畝土地的收益從不到1000元增長到超過6000元,成為當地農牧民脫貧增收的重要渠道。
八科村村主任蔣朝林說,2018年以前,當地缺乏銷售渠道,村民每天背著背篼搭車去縣城售賣,價格不高。直到2018年5月,某電商平臺到村里考察,將黃金莢引入超市銷量倍增,黃金莢從此真的變成了“黃金”。現在全村80%以上的村民都加入到了黃金莢的種植隊伍中,平均每戶每年就能增收7000元,山里的菜蔬在家門口賣成錢,老百姓不僅開心更是改變了自產自銷的想法。
【同期】(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岳扎鄉八科村村主任蔣朝林)(全村)平均每家人(種黃金莢)就是在八九分地,一畝地,(增加)收入平均達到7000元左右。以前都說黃金莢我們都是種來吃,怎么會變成錢,現在老百姓說的是,家門口就能把(黃金莢)賣成錢。明年起我們想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如果能夠銷售量大的話,我們可以全村覆蓋,我們附近村好些(村民)都愿意種植(黃金莢)。
【解說】依靠著黃金莢,肖學鳳家在2019年順利脫貧,現在家里冰柜、電視、無線網全有了,5口人都換了新床,打開冰柜看著滿滿一柜的肉和凍貨,肖學鳳就樂得合不攏嘴。
【同期】(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岳扎鄉八科村村民肖學鳳)像往年我們純粹沒什么收入,就靠種植幾棵玉米,喂一兩(頭)豬,到年底還不是就(靠)這兩(頭)豬。我們今年就種了一畝半(黃金莢),我的(新)床、衣柜這些都是今年才買的,電視這些都是今年(買)的。繼續這樣下去,有經濟來源的話,樓上我(比如)買沙發,買個什么(東西)我都心里想(有底氣)。
【解說】如果說特色農業是丹巴縣發展出的致富新路,那么鄉村旅游業就是當地的“傳統強項”。該縣中路鄉、聶呷鄉等地,依托特色民居甲居藏寨,自上個世紀90年代末就發展民宿,搞旅游接待。目前丹巴縣全縣旅游從業人員達1700多人,普通民居接待戶的年收入達8萬到10萬元。
不少藏族民眾靠旅游業發家致富的同時,貧困戶也實現了家門口就業。44歲的洛太正忙著修新房子,以前性格孤僻的他只喜歡一個人喝悶酒,在村干部的幫助下他學習了水電工,并在民宿上班。經過努力洛太在2018年底脫貧了,2019年攢了幾萬塊錢后他決定擴建房子,等疫情過去了辦個民宿,掙錢脫單。
【同期】(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聶呷鄉喀咔村村民洛太)以前房子比(現在)小得多,而且也比較破,像自己家里面就沒有什么,別說電氣化的(家電)了,只有一個燒火的(爐子)。精準扶貧國家扶持以后,錢也一點一點有了,開始買那些電氣化的(家電),家里買些家具。把房子新修了,就準備搞個旅游接待(民宿),打造出來之后,掙點錢娶媳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脫貧后的四川甘孜藏區農牧民:遍地黃金莢 等待梨花開
春節剛過,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天氣陰冷。一大早,岳扎鄉八科村村民肖學鳳獨自一人下地勞作,為三月份的黃金莢種植做準備。[詳細] -
四川省丹巴縣:高山峽谷間遍布“希望天梯”
截至目前,丹巴縣已建成鄉道96.6公里、村道1139.8公里,基本形成覆蓋全域的農路硬化體系,為方便群眾出行、農產品運輸和外地游人進入提供了良好的交通保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