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當《詩經》遇上《格薩爾》,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4月10日,2025年“全國民族地區藝術院團晉京展演”的優秀劇目大型舞蹈史詩劇《詩經·格薩爾》媒體見面會在北京舉行,制作團隊為與會媒體揭秘了這場歷時三年創作而成的劇目的背后故事。
圖為媒體見面會現場 攝影:邊子捷
《詩經》作為中原地區最古老的詩歌總集,承載著深厚的漢族文化底蘊,而《格薩爾》史詩則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史詩,被譽為藏族文化的瑰寶。劇目通過深度挖掘兩部經典中的文化元素,在“同、融、美”方面狠下功夫。三年來,制作團隊深入挖掘兩部作品中相同、相似、接近的圖騰、樂器、歌舞、生活習性等文化元素 ,以《詩經》采詩官與《格薩爾》史詩傳唱藝人作為明線,將“火、水、結”作為暗線,巧妙地將這些文化元素有機串聯起來,再借助高科技數字手段呈現背景影像,真正實現讓觀眾在“美美與共”中深刻感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魅力。
圖為《詩經·格薩爾》劇照 那曲宣傳部供圖
作為該劇目的總導演,劉洲銘向記者闡述了這部劇的文化價值。他認為,一方面體現在不同民族的文化表達上,即邀請了那曲本地的非職業演員來復刻真實的生活場景,他們身上自帶土壤的氣質,會更加令人感動;另一方面充分展現了格薩爾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讓從海拔4500米高原走下來的格薩爾藝人通過唱演的方式與《詩經》的意象結合在一起,貫穿故事主線。
圖為《詩經·格薩爾》劇照 那曲宣傳部供圖
圖為《詩經·格薩爾》劇照 那曲宣傳部供圖
“世人不用知道我的名字,只需將我的足跡,永遠地留在這里,留在這更大的遼闊里,從一個故鄉,到另一個故鄉。”這是大型舞蹈史詩劇《詩經·格薩爾》中的臺詞,也是它作為文化傳承交流載體的使命。4月11日至12日,《詩經·格薩爾》將在北京中央民族歌舞團民族劇院上演,為觀眾帶來一場前所未有的視聽享受,讓大家在欣賞精彩演出的同時,領略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中國西藏網 記者/邊子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