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西藏自治區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積極推動特色產業的培育與發展。無論是清潔能源的蓬勃興起,還是特色農牧業的精耕細作;無論是高原特色食品與飲料的醇厚滋味,還是民族手工業的匠心獨運,都在逐步成為高原特色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立足資源稟賦 書寫綠色發展新篇章
喜馬拉雅山北麓的哲古草原深處,三峽西藏山南措美哲古風電場的風機矗立在海拔5000米至5200米的高原之上。以往的全國風能資源普查、風力發電研究等成果顯示,西藏大部分地區風能資源豐富且可利用。但由于區域的氣候特性,“風電行業內部常有‘高海拔地區的風有氣無力’的說法”,風電場運行生產負責人尹舒展介紹,“風能的開發利用曾存在滯后與空白。”
為了將資源真正轉化為能源,提升西藏電網發電靈活性,與“夏盈冬缺”“晝盈夜缺”的水電、光伏能源結構形成互補,三峽集團探索超高海拔風電項目開發與建設,驗證了措美哲古地區風區的可持續開發價值,投入建設了一期、二期風電場工程。截至2024年9月,發電量已經突破3億千瓦時,總裝機容量達到72.6兆瓦。該項目成為首個并入西藏主電網的風電項目,成功填補了超高海拔地區風力發電開發建設的行業空白。二期工程并網發電后,預計年發電量超過2億千瓦時,相當于減少排放二氧化碳21.63萬噸,節約標準煤7.93萬噸,預計可以滿足周邊10萬多個家庭一年的用電量,有效提升當地電力供應能力。
圖為措美哲古風電廠址 攝影:陳卓然
產業提質增效 打造樣板工程
山南市乃東區頗章鄉的西藏宏農藏雞產業園以高效、節能、環保、循環為目標,打造了全產業鏈運營模式。園區銷售總監向先福展示道:“從料塔到自來水塔,我們的飼料和水全部由自己供應。”生產間內,雞蛋的生產、運送、分揀包裝以自動化流水線設備為主,較少的人工操作下,一箱箱整齊有序的雞蛋依據克重等不同標準分門別類,被運送至拉薩、山南、日喀則、林芝、昌都、成都和武漢等地。此外,園區將有機肥生產、農產品初加工、有機種植與雞蛋生產結合為一體,有效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目前,園區正在擴大生產規模、細化產品分類上進一步推動建設,達到滿足自治區菜籃子鮮蛋自給自足前提下,走下高原參與國內大循環的目標。
圖為雞蛋裝配生產線 攝影:陳卓然
養殖業的發展為當地群眾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產業園項目自興建至投入運行的近4年時間中,約1200名務工群眾分期分批參與項目建設,人均實現增收7萬余元。同時,園區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動山南市3縣區20個集體經濟薄弱村參與藏雞養殖,每村每年增收20萬元以上;與農戶進行合作,提供技術指導,收購產品,確保其穩定的經濟收益。
對于本地群眾而言,就近就業也具有不小的吸引力。頗章鄉斯堆村村民白馬德珍畢業后就因此選擇來到園區工作,三年間,掌握基本技能后,“去武漢總部學習生產線管理,回來再教給新人、組員。”現在的白馬德珍已經積累了自己的管理經驗:“我們都一起在生產線上工作,這樣能更順利地溝通。”項目建設以來,園區先后安置了大學生42人,其中山南籍32人,經過系統培訓,已有不少年輕人逐步成長為掌握核心技術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
乃東區藏雞養殖產業堅持走現代化農業之路,讓周邊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增收致富。同時,從智能化機械設備到全產業鏈條的運行、管理模式,都為自治區農業產業提質增效提供了成功經驗,成為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板工程。
以人為本 荒漠上演“綠色奇跡”
雅魯藏布江畔的扎囊縣阿扎鄉曾是風沙重災區,如今,遍地黃沙已變為種植多種蔬果的生機綠地。西藏綠之源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通過科技賦能現代農業,完成蘆筍、網紋甜瓜、辣椒、西瓜等30多個蔬果品種的引種馴化實驗,同時采取膜下滴灌技術、“套種”種植模式等農業技術,改善土壤沙化環境,提升地力。
在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人民是關鍵。人民既是推動鄉村產業向更高水平邁進的主要力量,也是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受益者。基地幫助員工逐步成為業務骨干,掌握嫁接、育苗等農業技術,帶領靈活聘用村民完成種植、采摘任務。技術助理次仁卓瑪與丈夫一同在此參與管理工作,她表示:“在這里上班的待遇很好,也方便照顧家里,而且不耽誤我們種自己家的地,家里20多畝地種了青稞、土豆、小麥。”
圖為次仁卓瑪 攝影:陳卓然
公司管理人員羅慧表示,有機蔬果種植基地不僅穩定吸收周邊村民務工,更以實現當地群眾美好生活為最終發展目標,將荒地轉變為能夠種植的土壤,“長遠來看,為居民種菜、種地提供更多保障,帶來的是民生。”
通過不斷創新發展模式、強化品牌建設等措施,發展區域特色產業,帶動輻射范圍內鄉村振興,以點帶面,推動布局合理、產業興旺的鄉村產業體系建設,不僅為西藏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成為帶動增收致富的重要引擎,更為提升農民生活水平開辟了廣闊空間,持續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為鄉村振興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貢獻更大力量。(中國西藏網 實習記者/陳卓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