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八月,是高原上繁忙的季節。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乃東區昌珠鎮克松村60歲的邊巴大叔站在他的拖拉機旁,給西安交通大學赴藏隊的同學們分享著收獲的喜悅:“過去我們都是用人力和牲畜種地,現在條件變好了,我種的7畝多地大部分農活兒都是機器來干,人輕松了,收入也高了。”
圖為赴藏隊成員與邊巴大叔交談
克松村是“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65年前這里成立了西藏第一個農民協會、第一個農村基層黨支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西藏百萬農奴摧毀封建農奴制度的民主改革就從這個小小的村落拉開了序幕。克松莊園的400多個農奴,也在當年第一次收獲到了屬于自己的勞動成果,過上了用雙手創造幸福的新生活。
65年后的今天,克松村的經濟、社會、文化以及人民群眾的生活都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克松村依托國家投資大力改善基礎設施,發展物流運輸、蔬菜種植等產業,2017年整村脫貧并更名為克松社區,人均年收入從2012年的9228.9元提高到2023年的31080元,克松村的物質文化生活得到了極大提升。
依托農業機械化和先進的種植技術、管理經驗,克松村農業生產效率得到極大提高,機械化水平達到100%,更多的勞動力可以從農田進入到其他產業。為了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克松社區的黨員群眾共同謀劃起“二次創業”的新篇章,提出了大力發展紅色文化旅游的新藍圖。
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赴藏隊連續第五年赴藏調研,今年以挖掘西藏紅色文化資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深入克松村和社區干部共同謀劃當地紅色旅游發展。克松村第一書記貴桑群培向赴藏隊介紹:“克松村有著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先后被確定為‘西藏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南市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近年來,年平均接待參觀學習的黨員干部群眾2萬余人次。”針對克松村目前存在的資金、人才和配套服務等制約因素,赴藏隊緊密結合當地發展實際想辦法、出主意,未來還將依托高校智力資源優勢,通過人才選送、規劃設計等方式深度參與到克松村的紅色文化旅游發展中,共同把克松村紅色文旅打造成為當地富民產業新的增長點,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圖為赴藏隊與克松村第一書記貴桑群培交流
在問到對未來的美好生活有什么新期待時,邊巴大叔說:“村里打算搞紅色文化旅游,我們家也想發展民宿,既能支持村里發展,也能拓寬收入來源,我們的日子在黨的領導下一定會越來越好。”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在克松村民主改革的第65個秋天,克松社區的245戶居民既品嘗著豐收的喜悅,還懷揣著對未來的希望。相信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當地群眾與援藏力量共同努力,克松村的美好藍圖一定會變為現實。(中國西藏網 通訊員/王舒傲 記者/旦曲)
圖為赴藏隊在西藏第一個農村黨支部舊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