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康”,即川康地區,介于四川省腹地與西藏之間,是清代后期起對四川西部藏族地區的稱呼,亦是近代以來西南一地的習見語。這一地區因涵蓋了藏族傳統地理概念中“康”的大部分地區,且處于臨近四川省的康區部分,故而也被稱為“川邊”。清末的主流說法是“川邊”,并始有“西康”之說。川康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川藏道南北兩線交匯的中心,川藏之間的交通孔道,以及滇藏交通的樞紐,是歷朝歷代的兵家必爭之地。近代以來,川康地區由于在中國具有特殊的戰略地位,因而在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不斷上升,對于中央政府鞏固西南邊防、經略邊疆尤其是治理西藏的重要價值日益顯現。這一重要的地理區位自然使得川康地區被賦予了更多政治、經濟、文化直接碰撞和交匯的角色。
由中華書局2022年1月出版的《川康近代社會略論稿》一書所研究的主要對象即是近代川康地區社會。作者王川教授,系國家萬人計劃哲社領軍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教育部第五屆歷史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四川省文史研究館特約館員,四川大學和四川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民族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古都學會副會長。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項(含在研重大項目1項),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4項(含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2項)。在《民族研究》《哲學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80余篇,出版專著11部。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科)一等獎(合著)、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三等獎、四川省哲社優秀科研成果獎二等獎(獨著)等9項。
本書是王川教授已發表的對于川康近代史研究論文的結集,囊括了作者近年來對抗戰前后西康地區研究的成果,也是四川師范大學“近代中國邊疆研究”書系項目成果之一。全書共分為政治聯系(第一至第四章)、社會文化(第五至第八章)、經濟交往(第九至第十一章)三篇,共十一章。在第一部分“政治聯系”的前三章中,作者選取20世紀30年代發生在川康的“大金白利糾紛”、西康省成立劃界時部分地區隸屬問題的糾紛等典型事件為例,從微觀視角論述近代川康地區不同政治勢力的角逐,分析這一時期該地區的復雜政治形勢,對中央政府、地方軍閥、宗教勢力、土司頭人等不同派系的社會影響進行了梳理。第四章以川康實力派劉文輝為中心,論述了藏傳佛教在康區的傳播以及川康地區的政教關系,闡釋藏傳佛教在川康地區政治運行中獨特的地位和影響。
在第二部分“社會文化”中,作者根據多年對川康地區的實地調研,依據地方檔案史料,對近代川康重鎮昌都的民眾社會生活進行系統概括,涉及民眾的社會職業、社會組織以及民眾日常精神生活等多個方面。民間信仰是社會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川康地區作為多民族往來遷徙的孔道,歷來便是多民族交融的地區。文化在此交匯,民間信仰多元,具有濃厚的民族地區特色。本篇匯聚了作者近幾年的田野調查成果,以及收集的各類檔案資料,對昌都的民間信仰進行梳理,分析民間信仰對維系社會秩序、傳承文化傳統、豐富精神生活、參與社會教化等方面產生的積極作用。
第三部分“經濟交往”,由川康地區的農業改進與成效、川藏茶馬古道的產生及沿線經濟社會發展、川藏茶馬古道的文化價值等內容組成,著重論述了近代以來川康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川藏茶馬古道是歷史上溝通藏族聚居區與中原內地的重要橋梁,由其衍生的茶馬貿易使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得以互通,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川康地區的許多市鎮,如康定、理塘、巴塘等,均是各民族經貿往來的重要交通驛站,也正因此對于茶馬古道的研究便成為了解川康經濟交往的一個窗口。在本部分,作者也對川藏茶馬古道的開發提出了一些建議。
之前史學界對于近代川康地區的研究,多集中在土司制度及改土歸流史、烏拉制度、軍閥史、經濟建設等政治史與經濟史領域,而對于民眾社會生活、川康基層組織、宗教以及民間信仰等社會文化領域的研究則相對薄弱。盡管國內外對川康地區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績,具備了進一步研究的基礎條件,但由于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外國人難以進入該地區,加上國內多次政治運動等因素的影響,70多年來,國內外對于川康的研究相較于對西藏的研究略顯滯后。“重西藏而輕西康”的現象不僅在藏學研究領域存在,在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區域研究、民族學研究中也同樣存在。近年來隨著學界對川康地區研究的持續關注與逐漸強化,以及不斷有新的史料被發現和收集,使我們愈加認識到川康近代歷史的獨特性與復雜性,需要更深入地進行調查研究。
在全球化與區域性成為學術研究面臨的重要語境下,史學界在倡導同國際接軌的同時,日益重視“在中國發現歷史”,主張加強區域社會史的研究。鑒于川康地區近代歷史上民族關系的特殊性、復雜性極其深刻的歷史背景,本書即從中國近代社會史、區域社會史研究的宏觀視角出發,在作者近年來多次對中國藏族地區進行社會調查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宗教學等學科交融的研究理路,從政治聯系、社會文化、經濟交往三個層面,探討近代川康社會關系的演變過程,并以史、述、論、評相結合的寫作方式綜合分析近代川康社會的發展面貌。由于近代川康社會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文化價值、社會經濟意義和現實政治意義,可以說本書的編寫正是作者立足于川康本地,基于強化西南區域社會史研究的又一次有益嘗試。讀者從中可以增強對民國時期川康區域社會變遷史的認識和了解,同時本書也在一定程度上為當地的社會治理提供了參考與啟示。
本書的特色與創新之處在于作者提出對于川藏茶馬古道、茶馬貿易的研究是各民族關系的一個綜合考量,同時也是構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作者認為,茶馬貿易不僅僅是簡單的物質交換,更重要的是在此作用下構建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的互相認同和對中華民族的集體認同,這對于我們當下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民族工作主線具有重要意義。
需要說明的是,《川康近代社會略論稿》一書的題目雖以“近代”為斷限,但部分篇章的內容實際上已超出這一時間范圍。比如在敘述近代昌都漢人社會生活的章節中,為保證史料能最大限度反映民眾生活的完整性,作者描繪了20世紀50年代的部分生活場景。此外,在探討川藏茶馬古道的章節中,作者亦用了較大篇幅論述近代以前的茶馬貿易以及茶馬古道在當代的文化遺產價值,這些時間段則不屬于我們常規斷代意義上的“近代”范疇。
在肯定作者研究成果的同時,本書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比如書中相對缺少一些川康地區的近代歷史文物圖片,例如西康建省的文物、川藏茶馬古道商人的經營賬簿等,與文字相比,本書在圖像上的舉證稍顯薄弱;再者,缺少近代一些藏文文獻中關于川康地區的記載,如能與漢文文獻的記載相互佐證,則可作為比較研究史料的有益補充;此外書后所列舉的參考文獻略有欠缺,一些民國時期關于西康的方志資料及著作如《西康通志稿》《西康沿革考》《西康之實況》《西康問題》《西康社會之鳥瞰》等未列其中。其中比較重要的《西康通志稿》系20世紀40年代在西康省通志館的組織之下,由西康省主席劉文輝延聘眾多康藏專家,如任乃強、莊學本、廖宗澤等人共同纂修的關于西康的首部系統全面的省志,前后歷時九年完成。未來如本書再版或能對以上內容加以完善,則對于近代川康地區研究的成效當更上一層樓。
王川教授曾在四川師范大學任教多年,川師大一向秉承李安宅、于式玉等老一輩邊疆學人治學精神的優良傳統,激勵著師大學者在邊疆研究領域的不斷開拓進取。《川康近代社會略論稿》作為他對川康近代社會這一長期所關注領域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不失為一部近代西南區域社會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為川康經濟社會發展史、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史等方向的研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作者張子凌,系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