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化是中華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古代,龍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圖騰與精神象征。
在文化傳承中,龍的形象和故事被廣泛傳播和傳承,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元宵節舞龍、二月二龍抬頭、端午節龍舟賽……龍的存在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歷史的積淀。
圖為紅山玉龍 翻拍自《故宮日歷》
而有這樣一件國寶,完美詮釋了早在新石器時期,龍文化對人們的影響。
新石器時代晚期紅山文化的“C”形玉龍,高26厘米,1971年出土于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遺址,反映了龍的早期形象,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這件紅山玉龍,由一整塊黃綠色玉石雕琢而成,吻部前伸,略向上彎曲,有梭形長眼、陰刻的口鼻和明顯的長鬣。周身光潔,完整無缺。5000年以前由紅山人精心制作,被譽為“三星他拉紅山文化玉龍”,也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
這件玉龍形象帶有濃厚的幻想色彩,關于它的具體用途,目前尚有待進一步探討,不過玉龍的身體中部還有一個圓孔,如果以繩懸吊,則龍之首尾恰在同一水平線上。顯然,它不只是一般的飾件,很可能是同中國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關的禮制用具。由此可見,紅山玉龍對于研究我國的原始宗教、總結龍形發展的序列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在故宮尋覓“中華第一龍”,感受文明在歷史更替中得以傳承,帶給我們的不止是永久的回味,還有中華文明獨有的美與力量。(中國西藏網 綜合/周晶 攝影/楊月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