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栽,秋天枯,到了冬天下灶膛。”這是上世紀80年代初,雅魯藏布江中游山南段植樹造林工作的真實寫照。那時,雅魯藏布江中游山南段是一片土地沙化嚴重、風沙肆虐的荒蕪之地,飽受風沙之苦的沿江群眾,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植樹造林,以改善河谷生態環境。
圖為群眾植樹造林 來源:山南融媒
筑起“綠色長城”
植綠的夢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冬春干旱、夏秋洪澇,種下的樹不被曬干枯死,也會被大水淹沒沖走。所以,曾有很多人將雅江河灘視為造林禁區。挖坑、搬樹苗、挑水……雅江河畔的群眾并未就此放棄,大家心中綠色的夢永遠沒有磨滅。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自發植樹造林,積極探索造林方法,采取修筑“丁字壩”、大苗深栽等方法,在雅魯藏布江南岸的沙灘上進行試驗性造林,并最終取得成功,打破了雅江沙灘造林根本不會成功的傳言。
在一批批造林人的不懈奮斗和努力下,曾經幾乎寸草不生的荒漠變成了一道綿延160公里、寬均1.8公里、面積近50萬畝的“綠色長城”。
圖為穿越在綠色之中的澤貢高等級公路 來源:中國西藏網
如今,山南各族干部群眾植樹熱情高漲、干勁十足,全民義務植樹造林成為了山南人的歷史接力。進入新時代,山南市科學謀劃、高位推動,主要領導靠前指揮、帶頭參與,組織沿江縣(區)及市直機關、駐軍部隊、企事業單位、學校等開展了“萬人萬畝”義務植樹活動。
為確保種下的樹草能夠成活,真正做到造林一片、成林一片,山南市探索建立了“責、權、利”相統一的管護模式,積極推行“誰造林、誰管護、誰所有”的建設理念,按照“挖坑給樹苗、成活給補助、樹權落到戶、誰有誰管護”的要求,激勵群眾的造林積極性、主動性,形成了全民造林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
同時,山南市進一步健全護林機構,完善管護制度,通過全面推行管護責任制,簽訂管護責任書,明確造林和管護職責,確保了造林管護工作落到實處。全面推行“林長制”,建立了造林后續管護、森林防火、野生動物保護、森林病蟲害防治、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五位一體”的管護隊伍,保證栽得下、管得好、保得住。
圖為雅江防護林 來源:西藏日報
通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山南市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根據森林資源二類調查結果,山南市森林面積118.28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3449.7萬立方米。和上次調查結果相比,森林面積增加28.39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增加581.1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18.4%提升到24.79%。
造就“金山銀山”
進入新時代,山南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因地制宜在雅江兩岸推進矮化蘋果、葡萄、核桃等林果種植。
目前,山南市種植矮化蘋果34750畝,2024年達到豐產期后,預計畝產可達到1.5噸左右,畝均年產值可達1萬元以上。每年預計能夠帶動11700人就業、年人均增收13000余元,矮化蘋果產業正逐步成為山南市綠色發展的示范產業。
截至目前,山南市累計葡萄種植面積達8500余畝,種植葡萄品種10余個,投資4.2億元建成酒莊和葡萄種植基地,累計用工人數54000人次,使周邊9個村658戶2105人實現不離鄉不離土就近就便就業增收。
經過持續引導發展,核桃種植規模從2007年的1000多畝、3900株,發展到現在的3.4萬畝、49.1萬余株,核桃苗圃基地幼苗總株數138.5萬株。針對核桃產業科技支撐力度不夠,商品化程度較低,產業發展效益低下的問題,山南通過湖北省科技援藏建設“西藏高原核桃產業技術研究所”,不斷提升和推動核桃產業高質量發展,2022年核桃產量達到1000余噸,產值4243.28萬元。
圖為山南森布日矮化蘋果種植園管理人員在進行果樹田間管理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山南市在堅持產業帶動推動綠色發展的同時,通過植樹造林和落實林業生態補償政策,大力扶持個體和民營企業造林,推行造林林權歸當地鄉村所有,加強農牧民造林和營林生產等技術培訓,培養了一批專業的農牧民營林隊。將造林綠化項目交由當地農牧民群眾實施,使得群眾既可在造林項目建設和后續管理中投工投勞,同時在后續生產經營中得到實惠,形成了良性循環機制。
隨著造林規模的不斷擴大,山南市近3萬名群眾直接參與公益林等林業生態管護。僅2023年,山南市計劃完成造林綠化1.5萬畝,總投資4.3億元,截至目前,已累計用工12.18萬人次,幫助群眾增收2435.46萬元,造林綠化工作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日益顯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在山南得到了充分實踐,群眾逐步吃上了“生態飯”,走上了致富路,在生態共建共享中有了更多的獲得感,造林就是“造福”觀點已深入人心。(中國西藏網 記者/賈華加 材料由山南宣傳部提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