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西藏‘高樹’刷新亞洲紀錄”的消息備受關注,這棵“高樹”就是高達102.3米的西藏柏木,生長于雅魯藏布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林芝市波密縣通麥鎮境內。據悉,這是僅次于美國海岸紅杉的世界第二高樹種,同時也刷新了亞洲紀錄,成為目前已知的亞洲第一高樹。
近兩年,眾多科研團隊將科技手段和方法創新運用在生物多樣性研究保護中,不斷在雅魯藏布大峽谷區域內發現高樹,持續刷新我國的高樹紀錄。不管是墨脫縣發現的76.8米的中國大陸最高樹“辛達布”,還是察隅縣發現83.2米高的云南黃果冷杉,都充分地體現了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森林生態系統的原真性與獨特性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價值。
森林生態系統不僅能夠為人類提供生產和生活所需的大量木材和林副產品,還在維持生物圈的穩定和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為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西藏擁有大面積原始林區,森林群落結構完整,森林資源大部分處于自然、原始、頂級群落狀況,生態系統穩定,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價值。
近年來, 西藏不斷加大森林保護與生態建設力度,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全力呵護世界屋脊完整的原始森林。此外,西藏還積極推進營造林先造后補、飛播造林、鄉村“四旁”植樹行動等亮點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十三五”期間,西藏共到位林草生態保護與建設資金202.3億元,森林覆蓋率由12.14%提高至12.31%,西藏森林資源得到恢復性增長。2022年,西藏全區各級各部門認真開展植樹造林,超額完成計劃任務,完成營造林117.85萬畝,其中人工造林38.65萬畝、封山育林4.19萬畝(含防沙治沙)、飛播造林75.01萬畝。
與此同時,西藏積極挖掘林業“生態紅利”,建立生態補償長效機制,從機制、體制上解決生態保護問題。引導廣大農牧民參與到林業建設中。2022年,西藏享受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公益林面積達1098萬公頃。中央財政下達補償資金17.1億元,全區200多萬名農牧民群眾直接或間接從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政策中受益,10萬余名農牧民專(兼)職從事公益林管護工作。造林綠化不僅改善了生態,也讓更多當地群眾嘗到了“甜頭”,一大批農牧民成為綠水青山的守護者和受益者。
西藏森林具有林業用地廣、森林植物構成豐富、森林生物生產力巨大等優勢。全面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實行嚴格的保護制度,精心呵護好綠水青山,建設美麗西藏,一直在路上。(中國西藏網 文/孫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