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雜志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促進我國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文章指出,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民生改善和社會保障。我們堅持發揮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堅持人民至上、共同富裕,堅持制度引領,堅持與時俱進,堅持實事求是,成功建設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制度是一種風險應對機制,當社會成員遭遇災害、貧窮、疾病、失能、失業、身故等風險事故時,可得到社會保障部門的資金給付、實物供應或醫療、照護、教育培訓等相關服務,從而確保其基本生存、基本發展和基本尊嚴,并使社會成員有進一步向上發展的機會。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民生改善和社會保障。早在1922年,黨的二大宣言中就提出了設立工廠保險、保護失業工人等改良工人待遇的主張。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規定“逐步實行勞動保險制度”。改革開放后,我們把社會保障作為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礎民生工程,穩步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社會保障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動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入快車道。社會保障建設始終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破解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切實保障全體人民基本社會保障權利的實現。
一個國家的社會保障建設必須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只有經濟持續發展才能為社會保障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我國社會保障建設始終與經濟體制改革相結合,在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的同時不斷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多年來,我國基本養老金、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殘疾人兩項補貼等各類保障待遇均小幅穩步提升,既將經濟發展成果分享于民,又促進了社會保障制度的良性運行。可以說,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發展得益于經濟發展。
社會保障制度具有再分配的功能,能夠實現幸運者與不幸者之間、低收入者與高收入者之間、一代人與上一代或下一代人之間以及不同地區社會成員之間的社會財富再分配。同時,有效的社會保障也可以促進經濟的平穩運行,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國階段性減免企業社會保險費為提高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而且,完善有效的社會保障在吸引和留住人才,促進消費,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是維護社會團結、促進社會穩定的重要工具。
總之,經濟發展是社會保障的前提,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又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環境。在新時代,經濟發展與社會保障應當良性互動、彼此促進,從而實現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中國西藏網 文/孫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