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省三亞市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考察調研時強調,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種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種業科技就要自立自強。這是一件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要弘揚袁隆平等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十年磨一劍,久久為功,把這件大事抓好。
中國人口眾多,如何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糧食安全問題,逐漸上升為國家戰略。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安全則是基礎中的基礎,其中種業已經是國家重要的戰略性核心產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基礎。
種業位于農業產業鏈的最前端,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引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的關鍵所在。由于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農業資源日益緊迫,而培育優質高產的優良種子是彌補我國農業資源稟賦不足的重要手段。這就需要全方位發展健全中國種業。
客觀的講,中國實施種業振興行動,需要積極穩妥的推進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創新攻關、企業扶優、基地提升、市場凈化五大行動,逐步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充分發揮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開展科研大協作、大聯合,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打好種業翻身仗。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怎樣讓種業擁有更多優質的“中國芯”,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發揮基礎性作用,保障中國人的糧食安全,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在這個領域,中國的科學家們已經開始了積極探索。以大豆為例,中國是大豆的原產地,已有5000年栽培歷史,是中國重要糧食作物之一。目前,比較優質大豆的品種,例如“東農63”“東富豆1號”“東農豆354”等,已經被東北農業大學大豆生物學教育部精心培育出來。“東農63”是第三積溫帶和第四積溫帶主栽品種,產量性狀突出,年推廣面積100萬畝以上;“東富豆1號”是脂氧酶完全缺失的無腥味功能性大豆品種,特別是在以其為原料開發的冷涼食品加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低致敏大豆品種“東農豆354”可為蛋白食品和動物飼料生產提供安全的基礎原料,極具市場潛力與開發前景”……截至目前,東北農業大學已經培育并推廣了100多個優質大豆品種。
不難看出,科研協作、聯合攻關是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在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農科院副院長萬建民表示,中國的人均糧食占有量高于國際公認的糧食安全線,糧食是夠吃的。“十三五”期間,依靠種業科技創新,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不斷提高,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總體上“中國糧”主要用上了“中國種”。
從全局看,雖然水稻、小麥、大豆等“中國糧”用上了“中國種”,但玉米、馬鈴薯種子等部分依賴進口,還有一些農作物、畜牧種子需要依賴大量進口才能滿足,而辣椒、洋蔥、胡蘿卜、茄子、番茄、馬鈴薯、西蘭花等最常見的蔬菜,不少都是洋種子長成的,有的甚至全部依賴進口。“洋種子”不僅占據了我國較高的市場份額,有的品種價格也遠高于國內種子。
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了要“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等內容,這就要求在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中,把國內的農業經濟搞好搞實搞透,確保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將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提供有力支撐。(中國西藏網 文/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