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約車司機、帶貨主播、外賣小哥到捏娃師、劇本殺編劇……隨著勞動者職業觀念的變化,新業態形勢下靈活就業人數與日俱增,如何讓靈活就業釋放更多活力潛力?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閉幕會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記者會并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表示,作為政府,針對他們的勞動權益、社會保障等問題,我們要逐步完善政策,也就是說要給這些“騎手們”系上“安全帶”,讓靈活就業等新就業形態既解燃眉之急,又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政策賦能,讓靈活就業更有底氣。為了讓靈活就業的工作者更有保障,國家提供了一系列優惠措施:從“取消涉及靈活就業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到“落實階段性減免國有房產租金政策,鼓勵各類業主減免或緩收房租,幫助個體經營者等靈活就業人員減輕房租負擔。”從“組織未參加職工基本養老、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靈活就業人員,按規定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做到應保盡保。”到“強化職業傷害保障,以出行、外賣、即時配送、同城貨運等行業的平臺企業為重點,組織開展平臺靈活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平臺企業應當按規定參加。”……真金白銀的投入、行之有效的舉措、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充分激發出靈活就業者的干勁與闖勁兒,從而以更飽滿的精神狀態回饋到勞動崗位上。這種生動局面,既順應時代潮流的趨勢,又對接了經濟發展需求,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社會利益、個人利益、企業利益的多方共贏。
開拓空間,為靈活就業鋪路奠基。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靈活就業人數已達2億人。靈活就業既有政策支持,也獲得了政府搭建的平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支持發展早市、夜市和各類特色小店,促進地攤經濟健康繁榮發展;山東省多措并舉發展小店經濟,支持品牌供應商開放產品和渠道資源,鼓勵減免小店代理費用;西藏自治區林芝市米林縣舉辦“主播帶貨”活動,靈芝、天麻、松茸等高原特色農副產品,珞巴民族手工藝制品等地域文化產品通過直播平臺亮相,在精彩的推介和互動中“飛”向全國各地……各地充分借助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5G等技術,挖潛力、擴外延,為靈活就業提供更加廣闊的平臺,讓勞動者有了更多元的就業選擇。
支持靈活就業,給“騎手們”系上“安全帶”,深入挖掘靈活就業的潛力活力,確保靈活就業之花生機勃勃,持續助推我國經濟穩增長。(中國西藏網 文/周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