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青山如畫,白霧似紗,正所謂“高山云霧出好茶”,在一片霧氣繚繞的茶田里,五月茶業的工人已經在采摘今年的頭春早茶了。五月茶業的總經理王小霞告訴記者,由于貴州特殊的地理、氣候環境,貴州春季采茶時間平均比江浙地區早半個月左右,許多茶客在春節期間就能享受到頭春茶的鮮爽甘甜。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獨特的茶葉品質,就是這樣一片小小的晴隆茶,背后還有著一系列的鄉村振興故事。
圖為霧氣繚繞的晴隆茶田
小茶葉 大品牌
晴隆茶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淵源,據記載,晴隆縣茶葉種植至少有600多年歷史。1980年7月,在晴隆縣碧痕鎮云頭大山發現的茶籽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鑒定,距今約100萬年,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古老的茶籽化石。
圖為晴隆縣茶籽化石發掘地
“晴隆是茶的故鄉,我在做茶的同時,也想賦予茶更多的歷史文化,利用好‘茶籽化石’這張名片,讓晴隆的茶、晴隆的文化走出去。”晴隆五月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貴州省化石茶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小霞在打造茶葉品牌上下足了功夫。
圖為王小霞在晴隆茶田考察
她打造的茶業品牌致力于挖掘貴州、晴隆地區茶文化淵源,充分利用晴隆當地的文化資源,公司依托“茶籽化石”唯一性,樹立“晴隆茶”的世界名片。以抗戰公路“二十四道拐”、“茶籽化石”發掘地、“古茶樹”等優勢資源,打造出“晴隆化石茶”“二十四道紅”“籽源春”等茶葉品牌,推動晴隆山地經濟發展,帶領當地百姓增收致富。
在她的努力下,實現了企業發展和茶葉文化的高度融合,一片小小的晴隆茶也逐漸成長為一個品牌、一張名片、一段歷史、一種文化。
小茶葉 深情誼
想要晴隆茶走出去、走得更遠的不止當地的老百姓和創業人,更有當地政府及幫扶干部。“沒有產業支撐的脫貧是不可持續的,作為古茶籽化石發源地,晴隆縣可以在茶產業上多做文章。”晴隆是中央統戰部定點幫扶縣,中央統戰部先后選派多名干部至幫扶一線,有力助推了晴隆縣的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中央統戰部中國西藏信息中心的昂翁洛布同志就是其中的一員。
掛職幫扶期間,昂翁洛布先后十余次到晴隆茶籽化石發現地做了深入調研,積極向中央統戰部申報扶貧項目經費,全力推動籌辦“晴隆古茶籽化石發現40周年座談會”,大力宣傳“百萬年前茶籽化石在晴隆”及茶歷史文化,推動晴隆縣茶葉產業健康發展,幫助農民增收致富,積極助推當地產業振興。
圖為晴隆古茶籽化石發現40周年座談會現場
為拓展當地的茶葉銷路,多名幫扶干部充分發揮統一戰線的資源優勢,助推晴隆茶走出大山,走進中央統戰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等單位。同時,幫扶干部與當地商戶積極對接溝通,將當地特色產品上架至中國農業銀行扶貧商城、扶貧832等平臺。據五月茶業的王小霞經理介紹,線上助農商城每年能夠幫助公司增加二三十萬的銷售額。一片小小的茶葉,在多方的努力下,正不知不覺描繪出一幅鄉村振興的美好圖景。
小茶葉 大發展
作為創業致富帶頭人的王小霞,也并沒有忘記企業肩負的社會責任。“沒有產業村民就沒有收入,沒有收入鄉村就沒辦法發展”。在王小霞看來,當地老百姓要致富,鄉村要振興就得有龍頭企業帶動,讓龍頭企業里有知識、有遠見、懂技術的人去帶動老百姓脫貧致富。王小霞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幾年來,她采取“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茶農”的模式,簽約茶葉基地1200畝左右。在茶原料上,她優先按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收購基地茶農的茶青,讓基地的茶農在種茶、采茶的過程中嘗到“茶籽化石”文化優勢帶來的甜頭,并以此實現脫貧致富。“我們公司現在每年的營業額能達到300多萬,能帶動3000人次的采茶工人。”王小霞的茶廠真正讓茶產業成為一項富民產業。
圖為晴隆縣茶田
與此同時,王小霞還積極拓展茶業與旅游融合的模式,通過茶旅結合促進鄉村振興。五月茶業曾邀請國內茶道愛好人士到茶山開展“茶之初”采茶、做茶和品茶親身體驗,積極推動晴隆茶文旅優勢資源整合與深度融合發展。
一片小小的晴隆茶,創造財富、傳播文化、感受情誼,愿晴隆茶在展現魅力的同時,能夠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金鑰匙”!(中國西藏網 記者/呂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