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崗鄉是西藏日喀則市拉孜縣人口最多農田最肥沃的一個鄉鎮,號稱“拉孜糧庫”,也是拉孜縣脫貧攻堅戰成果最豐碩的一個鄉鎮。
圖為脫貧攻堅之前的扎西崗鄉小學一角
2000年7月的一天,我帶著青春的激情和真誠,踏入了這片恬靜的鄉村——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拉孜縣扎西崗鄉。
那時,整個鄉鎮人民生活條件差,農業基礎薄弱,教育、衛生等基本社會服務水平低,老百姓住的房子都是土木結構,沒有電也沒有網絡。
對于像我這樣從事鄉村教育的工作者來講,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老百姓教育意識非常薄弱,幾乎沒人愿意送小孩去讀書,輟學生大面積的存在,使我們無法進行正常的教育教學。對于廣大老百姓來說,擺在他們面前最大的困難就是出行問題,整個鄉鎮的交通和運輸僅靠兩輛卡車來完成,土路灰塵彌漫;尤其是夏天,剛下雨后土路到處都是泥濘,汽車艱難前進,旅途特別勞累,鄉親們在來來回回中摸索著致富的道路,春去冬來,他們依舊尋找前進的方向。
圖為脫貧攻堅之前的老百姓房屋和路況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強調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
脫貧攻堅的成績是巨大的,從扎西崗發生的巨大變化就能看出來。如今的扎西崗鄉公路四通八達,網絡覆蓋率百分之百,家家戶戶都有小汽車,為人們的出行帶來了方便。幾天前,年過八旬的扎西老人坐在孫子新買的小汽車上,笑容滿面,再談故鄉的發展,歌頌幸福的生活。
街道兩邊超市、茶館、飯館等應有盡有。超市里人來人往,收銀臺前排起長隊等待收銀員結賬。茶館里,有吃藏面的小孩,有喝甜茶的年輕人,還有聊天的老年人。正在數錢的卓瑪奶奶說:“我今年62歲,享受西藏農村老人補助已經有兩年了,這要好好感謝黨中央。”是啊,實施脫貧攻堅戰以來,他們不愁穿、不愁吃,真正實現了老有所養、老有所醫。
一座座現代建筑取代了原始土房。馬路兩側藏式“豪宅”裝修精致富麗。隨意走進一家,只見嶄新的家具在客廳里擺放的整整齊齊,客廳中央最醒目的位置上掛起了黨中央領袖相,上面獻上了潔白的哈達,前面放滿了五顏六色的鮮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有的仰起頭 、張開雙臂、似乎要擁抱這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有的半開半合,仿佛要歌頌翻天覆地的鄉村變化。一眼望去,客廳的布置即大方又得體,即美觀又舒適。
圖為脫貧攻堅之后的扎西崗鄉小學一角
清晨,春風將期望的種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學校廣播里時而響起朗朗讀書聲,時而響起優美的音樂。人們熟悉的《走進新時代》久久飄蕩在空中。嶄新的塑膠跑道上孩子們你追我趕。校園里高樓林立,現代化教學設施設備應有盡有。得益于黨的好政策,學生不但不用交學費,住宿費、書雜費等,而且還可以拿到每生每月300多元的伙食費,因此,家長在學生身上基本不用花錢。
是脫貧攻堅戰讓扎西崗的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生活質量得到了提高。在這20多年里的鄉村教育教學生涯中,我親眼目睹了扎西崗鄉的巨大變化。我堅信不久的將來扎西崗的老百姓,跟著全國人民全面過上小康生活,實現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中國夢。(中國西藏網 通訊員/普瓊 作者系孜縣扎西崗鄉小學教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