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巴桑是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澤當毛嗶嘰編織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也是西藏山南市乃東縣民族嘩嘰手工編織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在前不久榮獲了2020年度“西藏工匠”稱號。
圖為巴桑圖片來源:高原勞動者微信公號
“澤帖爾”是一種純手工精羊毛嘩嘰紡織產品,該紡織技藝因山南市乃東區澤當鎮本地獨有而得名。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巴桑為了挽救“澤帖爾”紡織技藝,通過實地走訪、尋找遺物、拜師學藝,練就了精湛的紡織技藝,琢磨復原出名副其實的當代“澤帖爾”。“澤帖爾”紡織技藝步入新發展階段,巴桑為了更好地傳承發展“澤帖爾”紡織技藝,始終堅持培養紡織技藝的傳承人,注重非遺技藝與產業結合、與市場結合,以實際行動為“澤帖爾”非遺技藝做出了更多的努力。
培養非遺技藝傳承人:為“澤帖爾”非遺技藝提供人才保障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遺產,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一項非遺技藝能否經久不衰、實現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傳承人的接續奮斗。“澤帖爾”是純手工制品,隨著歷史的不斷變遷,各類現代化紡織產品的不斷涌現,加之傳承人斷代,讓這一傳統技藝瀕臨失傳。此前,巴桑在拜師學藝的過程中發現,當時能夠掌握“澤帖爾”紡織技能的僅有5人,并且年齡最小的已經80多歲,這些手藝人都存在著沒有傳承人的問題。
為了更好地挽救和傳承“澤帖爾”非遺技藝,巴桑招收了42名貧困戶學員,專門聘請5位高齡手藝人,復原改進紡織工具,傳授精羊毛選料、加工、染色和毛嘩嘰紡織工藝流程,手把手傳授編織技巧。如今,學員們不僅熟練掌握了“澤帖爾”手工紡織工序和技能,也能將自身所學傳授給新學員形成了“傳幫帶”的良好氛圍,這為“澤帖爾”編織技藝的傳承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發展特色產業:讓“澤帖爾”非遺技藝實現可持續發展
發展產業是“澤帖爾”紡織技藝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具體路徑,將傳統技藝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生產種類多樣、品質保障、獨具特色的非遺衍生產品,以產業賦能促進“澤帖爾”紡織技藝高質量發展。
在2008年,為了高質量挽救和傳承“澤帖爾”這項非遺技藝,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巴桑創辦了西藏山南市乃東縣民族嘩嘰手工編織專業合作社。通過不斷優化選料、改進和創新紡織工藝、產品多元化、聘請專業設計師等方式,不僅讓“澤帖爾”紡織技藝真正轉化為群眾脫貧致富的現實生產力,更是打響了“澤帖爾”品牌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多年來,合作社解決貧困群眾就業400多人,產值達到8000萬元,人均收入提高近萬元,“澤帖爾”被評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作為“澤帖爾”非遺技藝傳承人,巴桑以實際行動為保護和發展非遺技藝進行了成功實踐。立足新發展階段,我們要始終秉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做好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撐。(中國西藏網 通訊員/曲亞卓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