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人間有了青稞糧,日子過得真甜美。”目前,西藏自治區常年青稞種植面積約占全國的68%,產量占全國的70%。在“地球第三極”,一粒粒青稞絕對是人們餐桌上的“大主角”。
每年當地“兩會”期間,總能聽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圍繞青稞、耕地發表意見和建議。
2020年西藏自治區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召開期間,農業界小組討論會上,農牧民群眾、科技工作者等曾就青稞良種的話題討論了近半個小時。
今年西藏自治區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召開期間,記者再次前往農業界小組討論現場,聆聽委員們言語間對青稞、對耕地的關注。
圖為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江當鄉龍桑村村民旦增家收獲的青稞(資料圖)
圖為日喀則市謝通門縣通門鄉拉旺孜村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現場(資料圖)
圖為日喀則市江孜縣紫金鄉努堆村機械化秋收(資料圖)
圖為山南市隆子縣洛旦農畜產品加工合作社的加工廠里炒制的黑青稞(資料圖)
“西藏的糧食安全就是青稞安全。”政協委員、西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黨組副書記、廳長杜杰形容青稞是糧食中的“大熊貓”。
他說,近年來,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在高標準農田建設、良種推廣、糧食生產等方面出臺特殊優惠政策,糧食特別是青稞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2021年西藏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顯示,青稞產量比“十二五”末增長12.2%,連續五年糧食產量穩定在100萬噸以上。
杜杰建議,西藏應深入開展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全面提升良種推廣水平;還要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耕地質量等級。
今年,政協委員、西藏自治區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曾興權帶來的提案就是圍繞西藏農作物種業高質量發展的。
他建議要盡快開展農作物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鑒定、篩選、利用等一系列工作。“這是搶救性收集我區一系列珍貴農作物種質資源,也有利于今后的發展。”
他進一步解釋說,“優異的種質資源能更好地培育品種,推廣示范后能讓農民實現增產增效。”曾興權介紹,目前,青稞“13-5171-7”新品系數據表現非常優異,下一步有望成為主推品種。
同樣關心良種繁育和耕地質量的還有政協委員邊巴窮達。“桑珠孜區也是日喀則市一個產糧大區(縣),從2005年起這里就有良種繁育基地。從播種到成熟,專業技術人員盡了很大的努力,看到青稞豐收,我們由衷感到自豪。”
播種前根據土壤墑情指導灌水、土壤處理,生長期還要指導農民進行田間管理……春去秋來間,邊巴窮達已在田間地頭為廣大農民群眾服務了28年。
這些年,看著農民糧食豐收,將口糧逐漸變成了“致富糧”,她心里特別高興。“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農民的日子還會更加美好。”
隆冬已至,春期不遠。田間地頭、科研實驗中,定格著一個個忙碌的身影,為著“中國人的飯碗要裝中國糧”。(中國西藏網 記者/王媛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