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兩新”工作加力擴圍實施的政策效果持續顯現,在提振消費需求、擴大有效投資、促進轉型升級以及改善社會民生等多個維度發揮了關鍵作用,對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形成有力推動。
今年以來,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有序下達,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取得積極成效。截至7月16日,全國共有2.8億人次申領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帶動相關商品銷售額超過1.6萬億元。上半年,限額以上單位家電和音像器材、文化辦公用品、通信器材、家具商品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30.7%、25.4%、24.1%、22.9%,乘用車零售量增長10.8%,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高于去年全年1.5個百分點。生產領域同步跟進,上半年,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17.3%,增速比全部投資高14.5個百分點,對全部投資增長的貢獻率為86%。
這組亮眼的“半年報”,正是去年以來國家運用超長期特別國債等政策工具,在“兩新”領域系統布局、精準發力的直觀體現。
“兩新”政策的精髓,絕非簡單刺激,而在于打通供需堵點,構建“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發力消費端,釋放升級潛能。中央財政依托超長期特別國債,對12大類耐用消費品以舊換新實施精準補貼,聚焦綠色、智能、安全等升級方向發力。效果立竿見影,據奧維云網(AVC)監測數據,2024年一級能效產品銷售額占比已超90%,這一趨勢在2025年得到延續和強化。上半年,某平臺AI眼鏡成交量同比激增10倍,運動相機、航拍無人機等智能影像設備銷量同比增長30%,消費結構加速優化。
賦能生產端,提升供給質量。2025年用于支持設備更新的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規模增至2000億元,覆蓋領域拓展至電子信息、安全生產、設施農業等方向。配套政策協同發力,科技創新再貸款額度1.4萬億元,疊加企業設備改造投入可按10%比例抵免應納稅額等稅收優惠,形成“資金投入——技術研發——產能提升”的良性循環,有力支撐產業升級。
“兩新”政策紅利的高效釋放,還得益于中央與地方、跨部門之間建立的強大協同機制——
縱向貫通,資金直達提速。財政部要求,省級財政部門在接到預算指標發文或財政部預通知后,在30日內完成制定資金分配方案,市縣財政部門原則上在30日內將上級財政下達的直達資金細化到具體項目和單位,政策執行效率顯著提升。
橫向協同,監管閉環嚴密。國家發展改革委統籌實施,動態優化支持領域清單,優先保障報廢更新和大宗耐用消費品;財政部強化資金撥付監管,優化貼息流程;商務部組織市場活動,密切監測銷售動態;市場監管總局嚴把質量關、價格關,嚴厲打擊“先漲后補”、騙補套補及假冒偽劣行為。多部門協同為資金安全、市場規范、回收利用等提供了堅實保障。
創新實踐,地方亮點紛呈。各地積極探索實施特色化方案,形成“中央+地方+企業”三重讓利格局,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熱情。
“兩新”政策從“推進”到“加力推進”,從“擴圍支持”到“擴圍提質”,支持力度逐步加大、覆蓋范圍不斷拓寬、撬動效應持續增強,充分體現了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
政策落地一年來,不僅有效激活了內需市場、優化了產業結構,更在機制創新與執行效能上取得進展:超長期特別國債與稅收抵免、金融信貸的聯動,形成了“資金——技術——產能”的良性閉環,為后續優化政策組合提供了可復用的工具箱;中央資金直達機制與地方創新實踐的深度耦合,驗證了“全國一盤棋+地方微創新”的高效路徑;多部門聯合構建的“資金監管——市場監測——質量追溯”全鏈條防護網,有效遏制了騙補套利和市場亂象,保障了政策紅利精準滴灌……前期實踐形成的寶貴經驗,為深化“兩新”政策實施奠定了堅實根基,更積累了破解供需深層矛盾、提高經濟治理能力的實戰經驗。
近期,相關管理部門接連發聲,提出扎實推動“兩新”政策,還將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持續提升“兩新”政策落地實效;進一步聚焦重點產品設備,充分發揮政策帶動和資金放大撬動效應;進一步豐富支持手段,著力構建更新換新長效機制;進一步嚴格監督管理,全鏈條防范項目和資金風險。如此,“兩新”政策所投入的“真金白銀”,所積累的治理經驗,將通過精準滴灌和高效協同,有效轉化為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筑牢高質量發展根基的“信心基石”。
日前,今年第三批69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已經下達,第四批同等規模資金也將于10月接續發力。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場促消費、強供給的“雙向奔赴”,不僅為當下經濟注入了澎湃活力,更將為未來中國經濟行穩致遠奠定更加堅實的供需基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