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城市,現代化的重要載體,折射大國之進,彰顯治國之智。
2015年舉行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一個尊重、五個統籌”,指引新時代城市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2025年再次舉行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目標,并明確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定位。
今天,我國城市處在“兩個轉向”的歷史新方位:“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
明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這個主題、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這條主線,提出“五個轉變”,部署“一個優化、六個建設”的重點任務……體現了我們黨對城市發展的規律性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論述,科學回答了許多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城市工作提供了認識論和方法論,蘊含著百年變局之下中國號巨輪穩健前行的發展之道。
(二)
摸清發展規律、把握戰略趨勢、作出科學決策,歷史思維是重要基石。
“沒有一種歷史的縱深感來把握現在做的事情和制定我們的目標,就做不好今天的工作。”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彰顯了堅持歷史思維的思想方法、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堅持歷史思維,為推動城市內涵式發展增強定力。
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然而,在快速發展中也積累了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城市部分房屋和基礎設施老化、地上和地下建設失衡,“大城市病”突出……
探索人口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模式,雄安新區應運而生。新區設立后,很長一段時間幾乎未動一磚一瓦,“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得清清楚楚后再開工建設”的理念深入人心。
今天看新區,地上,藍綠交織勾勒城市畫卷;地下,綜合管廊保障城市運行;云端,強大算力服務城市治理。“三座城”同步規劃建設,“千年大計”有了具象化投射。
從歷史洞悉當下,遵循城鎮化的內在規律,把握“兩個轉向”的歷史新方位,才能找到破題、解題、答題之道,才能深刻理解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的戰略取向和時代意義。
堅持歷史思維,為留住城市歷史文脈夯實底氣。
福州三坊七巷,享有明清建筑博物館的美譽,連續多年年參觀人次突破千萬,成為新時代的“城市會客廳”。
上世紀90年代,這個“里坊制度活化石”險遭大拆大建。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專程召開現場辦公會,明確提出“要在我們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護、修復、利用搞好,不僅不能讓它們受到破壞,而且還要讓它更加增輝添彩,傳給后代”。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支持什么、反對什么,習近平總書記態度鮮明:“像大規模遷移砍伐樹木、濫建文化地標、隨意更改老地名那樣的事,決不能再干了。”
跳出眼前之需,在歷史長河中保持一份敬畏之心,留住了歷史文化遺產,也就留住了城市的根與魂。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增強歷史思維,于城市工作有益,對其他領域的發展亦然。
深耕“看似無用的科學”,華為堅持每年投入約600億元支持基礎理論研究,滋養鯤鵬、昇騰、鴻蒙等關鍵技術茁壯生長;
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決心,山西右玉“綠色接力”七十余載,昔日“不毛之地”如今成為“塞上綠洲”……
“有些事要打攻堅戰,有些事要久久為功。”樹立歷史眼光,秉持歷史耐心,不搞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事情,才能在變局中開新局,贏得戰略主動權。
(三)
把資源轉變為優勢,讓差距轉化為勢能,因地制宜是制勝訣竅。
今年火爆出圈的“蘇超”,為觀察城市提供視角。
江蘇13個地級市,賽場上“你爭我搶”,賽場外“你追我趕”。從南京的數字經濟,到蘇州的智能制造,從無錫的集成電路,到常州的整車生產……修煉“獨門絕技”,各展其長,又能握指成拳。
“上項目,一說就是幾樣:人工智能、算力、新能源汽車,是不是全國各省份都要往這些方向去發展產業?”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發人深省。
“靠歸大堆、攤大餅,是養不出現代化城市群的”。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迫切需要改變粗放外延式的城市發展模式,破除盲目擴張等問題,堅持走內涵式發展路子。
我國各地情況千差萬別,城市之間資源稟賦、地理環境、發展水平、基礎條件等各不相同。如何避免出現“千城一面”、產業同質化?
關鍵要從實際出發,更加注重特色發展,打造核心競爭力,實現錯位發展、差異化競爭。
冰雪為媒,“爾濱熱”刷新“冰城”名片,黑河寒區試車產業從無到有,“冷資源”點亮城市風采。
文化有約,上海的文化創意產業、天津的曲藝和民俗文化、廣州的嶺南特色建筑,“文化味”氤氳城市內涵。
…………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因地制宜,既是做好城市工作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科學方法。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大呼隆”。從科創高地、工業基地到物流樞紐、能源重鎮,打好“特色牌”,多用“土辦法”,走好“差異路”,在適合的土壤里播種適宜的種子,才能長出參天大樹。
推進區域一體化,不是同質化。搶抓人工智能機遇,浙江各地拒絕“搞內卷”,打出“特色牌”:杭州提出“人工智能+”行動,寧波落子制造業領域,溫州搶占數字安全賽道……差異化、集群化發展,實現優勢互補、串珠成鏈。
“一定要從大局,從崇高理念中來考慮我們在做什么,為什么要這么做。”
跳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找準在全局中的戰略位置,更能明晰“一個地方最重要的使命是什么”,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的高質量發展路子。
(四)
優化城市功能,提升治理效能,統籌兼顧是基本方法。
“過去搞GDP論英雄,別的都忽略不計,一俊遮百丑。現在很多事一丑掩百俊,一件事搞壞了,信譽、形象、聲譽馬上就下去。”習近平總書記講得透徹,“老百姓的感受在哪方面最強烈,大家一定不要忽視了。‘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新形勢下,城市工作的要求更高,涉及面廣、主體多元、任務繁重。抓住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下足城市治理的“繡花功夫”,統籌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品質提升、綠色轉型、文脈賡續、治理增效,才能讓城市更好造福人民。
兼顧“內”與“外”,面子里子“兩手抓”。重慶通過雨水花園等“海綿細胞”打造海綿城市,70%降雨就地消納,雨后的新森大道不見積水,綠化帶更顯蔥翠。在提升安全韌性上用實勁,潛心澆灌“看不見的根系”,才能托舉起“看得見的風景”。
統籌“城”與“鄉”,融合發展“雙輪動”。廣東實施“百千萬工程”,以對口幫扶彌合城鄉鴻溝;黑龍江以縣域經濟為切入點,通過做強特色產業輻射鄉村發展……念好“融”字訣,下活“一盤棋”,讓田野接軌時代,讓城市記住鄉愁,雙向奔赴促進協調發展。
協調“產”與“城”,宜居宜業“兩不誤”。湖北宜昌市,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傳統產業升級,人居環境改善;北京西城區,“動批”搬遷,隱形冠軍企業落戶,緩解了交通擁堵,促進了稅收增長……把高質量發展的理念滲透城市各環節,定能奏響共生共贏的城市交響。
觀棋,心有全局;行棋,精準落子。由城市看開去,改革不能“孤軍突進”,發展不能“單打獨斗”,調控不能“零敲碎打”……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改革發展任務越是艱巨繁重,越要學會“十個指頭彈鋼琴”,增強統籌兼顧的本領。
“致廣大而盡精微”,這是城市治理之法,也是強國發展之道。(執筆:盛玉雷、常晉、李鐵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