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測評指標體系,完成《現代漢語詞典》漢藏對照全文版翻譯,13個集體和15名個人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模范個人稱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進一步深化,現代化新青海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過去的這一年,青海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在青海,不謀民族工作,不足以謀全局。”青海各族干部群眾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時的殷殷囑托,團結互助、攜手并進,努力創造美好生活,繪就民族團結進步新畫卷。
唱響團結進步主旋律
一幅幅色彩斑斕的黑板報,繪出互助和諧新風尚;一面面圖文并茂的中華文化主題活動墻,展示同心有愛正能量;一堂堂“石榴籽”課堂,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走進玉樹市第五民族完全小學,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氛圍格外濃郁。
“學校以思政課為主陣地,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庇駱涫械谖迕褡逋耆W校長伊羊介紹,學校尊重學生認知規律,注重情景體驗,建成石榴籽民族團結進步文化長廊,以“鑄牢”為主題打造特色鮮明的班級文化,舉辦“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心手相連走向未來”等系列活動,把民族團結進步的“種子”種進校園,把“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種子”種到孩子心靈深處。
過去一年,青海不斷夯實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領主陣地,充分利用共青團網絡矩陣發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容,舉辦“青港青年一家親 民族團結同心圓”主題活動,廣泛開展“紅領巾愛學習”“石榴籽一家親”等主題教育,開展各類“手拉手”民族團結夏(冬)令營等,有效促進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引導各族青少年鑄牢中國心、中華魂。
面向全社會,青海省則全方位、多層次宣傳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典型、典型經驗和先進事跡,讓典型講親歷故事、談切身感受;持續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輪展活動,積極運行“青海石榴籽家園”新媒體平臺,高規格舉辦“鑄牢”論壇和文學筆會,組織開展《石榴花開在青?!分黝}征文采訪創作活動等,為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推動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繪就幸福生活新畫卷
“積石山地震災后重建240個項目全部完工,重建和地質災害避險搬遷房屋全部交付,3萬余戶受災群眾住進新居,創造了在青藏高原當年開工當年建成的重建奇跡,災后恢復重建取得全面勝利!”看到青海省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段話時,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杏兒藏族鄉勝利村婦聯主任才讓措熱淚盈眶。
在災后重建中,杏兒鄉集中安置點涉及4個村79戶群眾,因開工建設晚,加之受陰雨天氣影響,延緩了施工進度。鄉政府積極推行“干部聯戶、村村結對”機制,大力倡導“親幫親、鄰幫鄰”,全鄉上下勠力同心、眾志成城,在災后重建路上畫出民族團結進步最大同心圓。
“如今大家已搬進溫暖安全的新家。我將帶著感恩之心為家鄉的持續發展建言獻策,努力讓家鄉的明天更加美好?!辈抛尨胝f。
“從搶險救援到群眾安置,再到房屋重建、基礎設施修復,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各族干部群眾的心血和汗水,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中華民族團結互助、和衷共濟的精神,實現了災后重建與民族團結的雙贏?!焙|市副市長、民和縣委書記朱智泰也深有感觸。
朱智泰介紹,海東市、民和縣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度融入災后重建全過程,在受災鄉鎮集中安置點設立黨群服務中心,開展網格化服務,引導各族群眾互嵌式居住生活?!跋乱徊?,民和縣將借助蘭西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區位優勢,持續深化與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積石山縣民族團結進步聯創共建活動,推動兩地實現經濟發展與民族團結相互促進。”
在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以東12公里處的郭勒木德鎮紅柳村,90多戶人家在曾經的沙窩子上建起美麗家園,通過實施“一巷八戶長制”,開展“鄉村夜話”“民情懇談”“周末大食堂”等活動,實現村莊和諧穩定、鄰里聯系緊密,成為青海各族干部群眾齊心協力謀發展、團結互助促和諧的生動典型。
“我們充分發揮少數民族發展資金作用,實施鄉村道路改擴建、溫室大棚、手工作坊等緊扣各民族群眾致富增收的好項目,2024年全市村級集體收入達到1743.2萬元,其中紅柳村、新華村、新樂村村集體經濟突破百萬元。”格爾木市委常委、市委統戰部部長更澤民介紹。
如今的青海,從湟水河畔到三江源頭,從城市社區到農村牧區,各地著眼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創新推動“民族團結+”融合發展行動,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與高質量發展、民生改善、產業“四地”建設等重大戰略有機融合,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成效明顯,特色產業穩步發展,民生保障事業再上新臺階。
續寫各民族“三交”新故事
2024年10月,隨著“奧運健兒青海行”活動的開展,奧運精神廣泛播撒到青海大地?;顒舆€促進了浙青、蘇青、魯青之間的友誼和合作,為建設現代化新青海提振精氣神,注入了團結奮斗的正能量。
雪山上的牧民球隊闖進了貴州“村超”、草原上的足球少年走進北京工人體育場、炕頭上各族繡娘的繡品亮相國際進博會……
近年來,青海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用好用活援青省市投入的財力、人力等資源,實施51類“三交”項目,在全方位大規模深層次的“你來我往”實踐中“富腦子、聚人心”。同時,積極參與江蘇省開展的“紅石榴就業行動”,輸送1.2萬余名務工人員赴江蘇就業創業,實現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
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途徑。在青海,各地積極創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有利條件,營造各民族團結互助的社會氛圍。如,常態化開展青少年夏(冬)令營、青年創業培訓等活動,支持各族群眾在務工經商、創業就業等方面開展跨區域雙向流動;因地制宜打造社區“石榴籽家園”、智慧社區,完善促進各族群眾融入城市的政策導向和制度保障,推動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青海省民宗委有關負責同志表示,新的一年,青海各族干部群眾將帶著“在全國率先實現所有市州和93%的縣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成績再出發,不斷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從“數量領先”向“示范引領”轉變,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有新作為,在推進大團結大聯合上有新貢獻,為現代化新青海建設營造萬眾一心的社會環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