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越國古都、西施故里,浙江諸暨自古與美結緣。
時光流轉兩千年,諸暨應勢發展“美麗經濟”。在其東北一隅,一座頗具盛名的“珍珠小鎮”——山下湖鎮掌握著全國80%、世界70%以上的淡水珍珠產銷量。
在這片面積僅40多平方千米、戶籍人口不足3萬的土地上,有9000多家從事珍珠養殖、加工、批發與零售的企業,從業人員超過2萬人。
從這里出發,小小珍珠托起一個江南小鎮的致富夢,叩開通往世界的門。
逐綠
走進山下湖鎮,湖塘水域星羅棋布。在浙江清湖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珍珠智能化養殖基地,水面上均勻排開一眾透明“塑料球”。這是“珍珠小鎮”引入的懸浮式自動升降掛養裝置。
在鋪設好的主水管道下,懸浮掛養著珠蚌。工作人員通過電腦遠程控制,定時定量地對珠蚌進行精準的滴灌式投喂。
“通過給珠蚌‘打點滴’,我們從根源上解決了水體污染。”浙江清湖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偉鋒介紹道,此前珠農多采用粗放型養殖方式,易造成水體富營養化,且影響珍珠品質。公司經過近20年的研發,以智能靶向投喂技術實現了珍珠養殖與水體凈化的雙贏。
圖為諸暨市山下湖鎮珍珠智能化養殖基地內的懸浮式自動升降掛養裝置。新華社記者 劉銘翔 攝
郭偉鋒說,貝類生物是公認的治水利器,菌、藻、貝能串聯起一套完美的水體修復生態鏈。據介紹,通過創新珍珠養殖模式,珍珠原珠產量提升了6倍以上,且出產的珍珠整體在直徑、體色、光潔度等指標上均有提升。
郭偉鋒感嘆,技術變革背后,是“逐綠”的純粹初心。“我們為魚蚌類生物修復家園,從而獲得了優質的淡水珍珠。這就是自然給人類的回饋。”
煥新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開始養殖珍珠,歷經半個多世紀發展,山下湖人接續發力,珍珠產業逐步夯實,漸成規模。
在這一產業與城市同向發展的時間軸上,諸暨華東國際珠寶城有限公司是一處“高亮標記”。它是目前全國最大的淡水珍珠交易中心,現有近3000家門店進駐。
圖為華東國際珠寶城商鋪中陳列的珍珠。新華社記者劉銘翔 攝
2023年,這里迎來了一波珍珠搶購熱潮。在諸暨華東國際珠寶城有限公司副總裁魯丹萍看來,這與需求端的格局變化有很大關系。一方面,珍珠價格區間靈活、入手門檻相對低;另一方面,近年來其款式設計趨于年輕化;再加上社交媒體上明星佩戴產生帶動效應,珍珠愈發受到年輕消費者的喜愛。
電商直播渠道的拓寬也助長了“珍珠熱”。坐落于珠寶城的直播基地內,100多個直播間、3000多名主播每天直播近7000場。2023年度,諸暨珍珠產業的線上銷售額突破260億元,三年間增長83%。
魯丹萍告訴記者,珠寶城主動對接電商平臺,創建質檢物流一體化中心,并引進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8家權威檢測機構,建設可視化分析管理、“一物一碼”產品追溯、云監控等系統,搭建電商銷售、產品質檢、物流配送等全鏈條服務。
華東國際珠寶城質檢物流一體化中心的工作人員在對珍珠產品進行質檢。新華社記者 劉銘翔 攝
產業“煥新”,離不開人才“上新”。“近幾年,團隊中頭腦活泛、眼界開闊的高學歷人才越來越多。”魯丹萍說。
“90后”青年何殷雷是地道的山下湖人,也是一位海歸“珠三代”。2015年畢業后,他作為青年創業代表返鄉。
“當時看到家鄉仍是‘世界工廠’的運作模式,珍珠產量高、產值低,迫切地想要為這個行業做些貢獻。”何殷雷不僅積極布局珍珠銷售渠道,親自參與電商直播,還發動更多青年返鄉創業,為珍珠產業注入青春“活水”。
求變
于山下湖鎮而言,近一年間,珍珠市場的確“火熱”。據官方統計,2023年,山下湖鎮珍珠銷售額超過500億元,同比增長25%。但現實叩問隨之而來——山下湖珍珠如何“火”下去?
“每個行業的發展都有波動,關鍵是要打開思路,激流勇進。”浙江省珍珠行業協會秘書長何鐵元表示,諸暨淡水珍珠在養殖技術和加工工藝上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圖為山下湖鎮珠農養殖的珍珠。新華社記者 劉銘翔 攝
近年來,諸暨通過組建企業創新聯盟,并與高校開展項目合作,攻克了淡水有核單珠蚌及多珠蚌養殖技術等技術難題。
面對全球珍珠市場的角逐,何鐵元認為,業內不僅需要精通外語的人才,還需要熟悉國際經貿規則的行家。此外,要想向附加值更高的品牌與設計環節進發,能夠引領創意與時尚理念的年輕設計師不可或缺。
“協會正在牽頭為淡水珍珠設計品類名,一方面讓諸暨的淡水珍珠能在國際市場上有個響當當的名字,另一方面也希望國內的中小企業可以共用品牌、共享影響力,共同擦亮淡水珍珠的招牌。”何鐵元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