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廣東省委省政府將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視作“頭號工程”,以縣鎮村高質量發展更好支撐全省全域高質量發展,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廣東省委網信辦主辦,南都、N視頻承辦的“萬千氣象看廣東·百千萬工程在行動”網絡主題傳播活動,11月上旬走入南粵大地,探索不同地市全力建設“百千萬工程”的“萬千氣象”。
在廣袤的清遠大地上,正涌動著一股產業格局深刻變革的澎湃浪潮。500米碼頭泊位延伸天際,建成廣東省內最大的內河客運碼頭;52艘游船浩蕩啟航,穿梭于北江生態經濟帶,見證水運與文旅的完美交融;300畝魔芋標準種植田以數字化為引領,展現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勃勃生機;高標準國際醫養中心集醫藥、衛生醫療、養老康養于一體,現代鄉村服務業錨定大灣區。
本期《萬千氣象看廣東·百千萬工程在行動》專題策劃走進清遠,乘船打卡北江生態經濟帶,體驗一場全新升級的“北江游”,深入潖江源頭水頭鎮,探索“魔力小鎮”的轉型奧秘,看在水之濱的清遠如何掀動“百千萬工程”建設的陣陣波瀾。
乘舟攬勝,盡賞北江生態經濟帶
省內最大內河客運碼頭已投入使用
從清遠南岸碼頭乘坐“城港號”出發,寬闊的江面上可見倫洲大橋貫通兩岸,遠處時有城際列車穿梭而過,化作“江上一線”,橋下漁船、客船和貨運船只更是絡繹不絕。傳統與現代運輸方式交相輝映,足以見得北江承載的交通樞紐角色之重。
作為珠江流域的第二大水系,北江是粵北地區連接粵港澳大灣區的唯一水運通道,2023年清遠船閘年度過貨量已突破5000萬噸。但受制于開發不完善、管理不規范等問題,多年來,北江沿線的文旅產業發展始終存在桎梏。
如何借助北江航運優勢,進一步將其轉化為文旅資源?北江交旅公司運營部經理陳文杰介紹:“近些年,清遠市委市政府依托北江一軸試片區,大力推進北江生態經濟帶建設,目前已投入使用的清遠旅游客運碼頭,泊位總長500米,建設10個300噸級的泊位,為廣東省內最大的內河客運碼頭。”
清遠南岸碼頭。
今年1月起,北江交旅公司引進“珠江游”的運營團隊,共同開發北江游項目,一方面借鑒珠江夜游經驗,逐步開展純電游船的升級迭代工作,另一方面利用陸上土地資源,發展夜市經濟。既逐步取締私人船只,提升安全性能,又改變過去粗獷的營運和服務模式,打造專業化服務運營體系,而這正是“廣清一體化”全方位融合發展的重要體現。
實際上,今年年初,清遠市人民政府便依據清遠山水生態格局及經濟發展格局,正式提出構建“一環兩帶多節點”的總體空間結構。其中“一帶”,便是依托北江沿線多個鄉鎮形成的北江經濟帶,以江為軸,以水為源,串聯北江沿線重要景點及產業發展基地,形成休閑農業與休閑旅游示范帶。
52艘游船打造的精品化游玩體驗
對于北江游項目而言,如何從打造精品化旅游線路著手,提升游客體驗感,滿足日益增長的旅游消費需求,成為了破題的關鍵。目前,北江游項目已設立52艘游船,針對日游、夜游的不同需求設計個性化游玩路線,將北江傳統民居、飛來峽、飛來寺等多個景點串聯成線,為游客提供多種組合票價的選擇。
佇立船頭,藍天、青山、碧水相映成趣,恰逢陽光灑落水面,浮光躍金。途經白廟碼頭,可見岸邊傳統民居和現代民宿的融合;路過飛來峽,感受蘇軾“天開清遠峽,地轉凝碧灣”之感。眼前魚群倏忽聚集,又驀地散開;遠處聳立崇山峻嶺,江水蜿蜒向前。景色變化層出不窮,像是坐上了一艘去往未知世界的探險之船,絲毫不覺單調。
除了觀賞風景之外,游客還可以在船上體驗當日新鮮捕撈的清遠特色美食——“河八鮮”。北江河鮮種類豐富、口感鮮美,而這得益于近年來北江流域的生態文明保護和水利設施建設。經過綠色航運的推行和生態環境的整體治理,北江水質有了明顯的提升,甚至有瀕危魚種重現江中。
清遠北江生態經濟帶沿線。
北江生態經濟帶的建設,也離不開基礎配套及周邊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近年來,北江交旅公司持續加強港口港區、旅游節點之間的聯動,極大地提高了游玩體驗。從飛來寺碼頭下船,游客便可直達飛霞山景區。飛霞山被譽為道教的“第十九福地”,擁有儒釋道三教合一的飛霞洞,森林覆蓋率高達98%。
作為北江沿線的重要旅游節點,飛霞山景區以豐富的歷史古跡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傲,卻也囿于文旅產業發展滯后的困局。當前,景區正在著力修繕嶺南宗教文化寓于其中的古建筑,同時竭力發展現代旅游業體系,開發了漢服體驗、編鐘表演等項目,期望這座略顯沉寂的山能走出清遠,走到更多人的視野中。
古寺飛來落峽山,飛霞山如同一個塵封許久的寶盒,等待著一艘艘船只停靠后被開啟。北江游的升級無疑提供了一個契機,而這也讓人期待,在不遠的未來,北江生態經濟帶能夠成為清遠旅游產業的重要支撐。
潖江之源,探秘“魔力小鎮”的新生
潺潺水渠灌溉“魔芋奇跡”
北江流域水系發達,多條支流縱橫交錯,潖江就是其中一條一級支流。沿潖江溯源,便來到了一個近幾年煥然一新的“魔力小鎮”——佛岡縣水頭鎮。提起水頭鎮,不少清遠市民都聽聞過這里生產的魔芋,在“百千萬工程”的全力推進下,這座小鎮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商品魔芋種植基地,從默默無聞走向了聲名遠揚。
正值新一季水稻抽穗生長的黃金時節,整片整片的水稻在田間隨風輕擺,彌漫著陣陣稻香。但在熟悉的稻田風景之外,一片片藍色大棚格外引人矚目。靠近一看,一株株長勢喜人的魔芋均勻挺立于棚下覆蓋的陰影中,周圍水渠環繞,流水潺潺,與鳥鳴聲齊奏。這正是位于水頭鎮新聯村的魔芋高效種植標準化示范區,規模達300畝。
水頭鎮新聯村的魔芋高效種植標準化示范區。
2021年,由省紀委監委機關牽頭,國家開發銀行廣東省分行、廣州中醫藥大學作為成員單位的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入駐水頭鎮,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產業發展問題。魔芋,富含人體所需的十幾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具有清脂、降糖的功效,因契合于現代飲食方式而逐步進入大眾視野。
工作隊敏銳地捕捉到這一契機,在深入調研了水頭鎮的自然資源和環境條件之后,因地制宜地引入社會資本,開展魔芋種植產業。清遠振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水頭鎮建立了全國首個魔芋數字化產業種植基地,以智能物聯網監控系統、智能水肥一體化控制系統賦能魔芋種植,同時瞄準城市新消費方式,研發了包括魔芋飯、魔芋毛肚、魔芋咖啡等在內的30余種特色產品。
“‘公司+村集體+合作社’的模式,帶動了3000多人就業。經過三年多的發展,現在清遠地區的整個種植面積已經超過15000畝,建成了全國首個國家級的魔芋標準化區域服務和推廣平臺。”清遠振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經理黃建文說。目前,水頭鎮正在著力推進農副產品加工中心及魔芋深加工產業鏈項目落地,加快打通從種植、研發、加工到推廣的產業全鏈條。
2023年,魔芋產業全產業鏈產值突破10億元。僅僅三年時間,已帶動1600多戶農民增收560萬元,成就了一個“魔芋奇跡”。
涓涓細流孕育“頤養之谷”
水頭鎮的“百千萬工程”建設部署,遠不止魔芋產業的引進。在潖江沿岸,建筑面積4.5萬平方米、可為1000余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務的佛岡縣水頭國際醫養中心赫然佇立。
2023年,在廣州中醫藥大學的幫扶下,水頭鎮衛生院完成了包括醫療技術、醫療設備和醫護人員等在內的醫療服務體系全面升級。隨著廣州中醫藥大學專家技術團隊的到來,當地居民得以享受更加專業、完善的醫療服務,緩解了醫療資源匱乏的難題。
不僅如此,坐擁得天獨厚的山水風光,水頭國際醫養中心還全方位構建了更為舒適的頤養環境。依托此地的天然弱堿水資源、負離子含量高等優勢,水頭鎮首創“公私合建+合營”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現代醫養產業,同步建立藥王谷生態康養度假中心,面向大灣區打造“中醫藥+衛生醫療+養老康養”現代鄉村服務業,截至目前已服務超12萬人次。
來到這座全新改造的“藥谷”,不僅可以親身領略中醫傳統精髓——望聞問切,還能體驗別具一格的藥膳、特色藥浴等基本服務,感受大自然與中醫藥共同賦予的身心療愈。
佛岡縣水頭國際醫養中心。
水頭鎮衛生院黨支部書記、院長李大巍說:“廣州中醫藥大學幫扶團隊在2023年8月正式進駐佛岡縣水頭鎮衛生院,開設了中醫內科、中醫腫瘤、中醫兒科、中醫治未病以及針灸推拿,現在我們醫院產業是作為一個文旅模式來發展。”未來,這里不僅要建設全省一流、具有中醫藥特色的鄉鎮衛生院,更要全力打造成面向大灣區的高標準養生養老基地。
經由魔芋和醫養等新興產業的引領,水頭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7.7%,新增返鄉及外來就業人口超過3500人,常住人口增長12.1%。三年間,水頭鎮由一個經濟基礎薄弱、常住人口不足2萬人的小鎮,轉變為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鎮,在鎮域層面首次創造了清遠市“百千萬工程”深入實施的創新經驗。
在清遠這片土地上,交織成網的水系宛如大地的血脈,滋養著每一寸生機。無論是作為清遠城市脈絡的北江,還是哺育了水頭鎮的潖江,江河永不停息地奔涌向前,以寬廣的水流包容著兩岸的莊稼、作物和生生不息的人們,與之一同演繹著生命的贊歌。
策劃:戎明昌 劉江濤
統籌:王佳 陳偉斌
執行策劃/執行統籌:柯曉明
專題采寫/攝制:李敏誼 陳燦榮 王熠 劉紅豆 宋可心 吳彥洋
編輯統籌:董曉妍
編輯:黃亞嵐 李芷琪
本版采寫:南都、N視頻見習記者 宋可心
攝影:南都、N視頻記者 吳彥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