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沙灣市大泉鄉燒坊莊子村的萬畝棉田猶如一片白色海洋,在秋風吹拂下泛起層層波浪。大型采棉機轟隆隆地駛入棉田,所到之處,棉花被采收打包。
10月10日,沙灣市大泉鄉燒坊莊子村的萬畝棉田,一個個打包好的“金蛋蛋”散落在田間。孫志坤 攝
站在這片廣袤的棉田邊,你是否好奇,這萬畝棉田,是如何被管理得如此井井有條?
答案,要從一位名叫何洪濤的普通村民說起。
1972年出生的他,從塔里木大學農學專業畢業后,先是在水利部門工作,后來還擔任過村黨支部書記、經營過家庭農場。
2012年,燒坊莊子村迎來土地流轉的機遇,何洪濤選擇回到村里。望著熟悉的土地,他心中萌發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創辦一家集約化管理土地的合作社。2013年1月,沙灣市雙泉農業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
起初,合作社僅有67戶社員、2800多畝土地。何洪濤心里憋著一股勁,要在這片土地上干出一番事業。他請來農業專家講課,又挨家挨戶做工作,還組織種植大戶外出考察,吸引更多農戶加入合作社。
10月10日,何洪濤在采棉機駕駛室內調設備。孫志坤 攝
當時種棉花還采用傳統種植模式,效率不高。何洪濤引進了機械化種植技術。在一塊棉田里,他召開社員大會,讓大家親眼看看機械化采摘棉花的神奇。
高大的采棉機在棉田里穿梭,很快就把棉花采摘得干干凈凈。有人問:“這機器能比人工好?”何洪濤笑著解釋:“機器采棉不僅速度快,還能減少損耗,提高棉花質量。”棉花采收后一算賬,合作社每畝地分紅800多元,收益遠高于普通農戶,這下,大家心服口服。
接著,何洪濤引入干播濕出、精量播種等先進技術。村民們又犯嘀咕了:“一穴一種能行嗎?不會減產吧?”棉苗出土后,看著茁壯成長的小苗,大家的疑慮漸漸消除。
如今,合作社規模越來越大,已有近3000戶社員、土地4.8萬多畝,涉及多個鄉鎮和連隊。
這么大的棉田,到底該怎么管呢?
為實現高效管理,何洪濤引入現代農業物聯網監測系統、智慧農業云平臺、水肥一體化智能監控系統,社員們拿著手機,就能隨時掌握棉田的情況。
走進棉田,處處充滿科技感。每一塊棉田都安裝了傳感器,實時監測土壤濕度、溫度、光照等參數。這些數據會被實時傳輸到智慧農業云平臺上進行分析和處理,一旦發現異常情況,系統會自動報警,并給出相應處理建議。
10月10日,何洪濤和棉農正在查看打包好的“金蛋蛋”。孫志坤 攝
“這就像有了千里眼和順風耳,棉田的情況都在咱的掌控中。”何洪濤自豪地說。
此外,何洪濤還制定了統一種植、統一技術、統一收購、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銷售“六統一”管理機制,每個環節環環相扣。社員們只需按照合作社的規定進行種植和管理,就能獲得穩定收益。
何洪濤和他的團隊則成了這片棉田的“守護神”。他們時刻關注著棉田的情況,及時解決各種問題。夜幕降臨,他們還在辦公室忙碌著,分析數據、制定計劃、優化管理。
從最初的艱難起步,到如今的豐收景象,何洪濤和他的合作社經歷了眾多艱辛和挑戰。正是這些經歷,讓他們更加堅定了對農業的熱愛和對未來的信心,也讓這塊棉田成為沙灣市160多萬畝棉田中最閃耀的一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