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鄉村喝咖啡去!“鄉村+咖啡”,碰撞出了不一樣的火花。
浙江省安吉縣,分布著300多家咖啡館,密度超過一些大城市。青翠茶園、層層稻田,是鄉村咖啡館的風景墻。端午假期,安吉成了長三角地區游客熱門打卡地。
北京市懷柔區,鄉村咖啡成了民宿標配。逛雁棲湖,登慕田峪長城,品農家菜,喝鄉村咖啡,鄉村游有了新體驗。
海南省定安縣,農家水塔下,持一杯咖啡,聽潺潺流水,看樹影婆娑,“水塔咖啡”品牌不斷擦亮,撬動露營、研學、水果采摘,游客紛至沓來。
咖啡香裹著稻麥香,吹遍田野。“咖啡+”成為鄉村旅游新業態。美團發布的《2024縣城咖啡新業態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月,中國縣城咖啡累計訂單量較2022年同期增長322.26%,較2023年同期增長136.37%。鄉村咖啡火出圈,背后靠什么?
供與需精準對接。
看需求端,到鄉村喝咖啡,品的是區別于喧鬧城市的田園風光,更是離鄉游子的濃濃鄉愁。從扎堆熱門景點到熱衷小眾目的地,從暴走式打卡到沉浸式體驗,鄉村咖啡頻頻出圈,蘊含著文旅市場需求新變化。新需求催生新機遇,縣域旅游、鄉村旅游釋放消費新活力。
看供給端,鄉村咖啡長自田野,背后是農旅融合、文旅融合越來越緊密。旅游產品供給更多樣,消費場景更豐富,人民群眾多樣化、品質化的旅游需求不斷得到滿足,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動能。
供給創造需求、需求牽引供給,從鄉村即景看內需潛力,鄉村旅游持續升溫,縣域旅游市場火爆,為文旅市場添柴加火,助力消費市場總體呈現持續恢復態勢。端午假期,周邊游、短途游大受歡迎,縣域旅游保持熱度。同程旅行平臺數據顯示,端午假期的火車票開售后,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開往周邊小城市特別是縣級城市的車票預訂熱度較平日增長2倍以上。
城與鄉雙向奔赴。
美麗鄉村,令人向往。咖啡是“門票”,風景是商品,從樹屋到山丘,從瀑布到礦山,從農屋到田野,鄉村生態環境的“含綠量”,增加鄉村咖啡新業態的“含金量”。
四川省德陽市高槐村硬化村道、刷新農房、清理垃圾,這個脫貧村里開起20多家咖啡店。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改造舊房屋、整治臭水塘,打造“鄉村旅游+咖啡研學”新業態。
目前,我國鐵路已經覆蓋全國81%的縣;全國A級旅游景區的縣域覆蓋率由2012年的73%提升至2023年的93%。鄉村建設和治理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為縣域旅游和鄉村旅游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城鄉經濟循環更暢通。
作為現代城市生活的標志之一,咖啡館成為城鄉融合發展的新場景。游客來鄉村打卡游玩,創業者在鄉村落地扎根,資金、人才、管理等要素從城市向鄉村流動。城鄉互動更密切,推動縣域旅游和鄉村旅游蓬勃發展,助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
在浙江紹興上虞區青山村,鄉村大媽變身咖啡師,農民家門口就業。在陜西西安鄠邑區栗峪口村,咖啡館引流,全村游客量突破40萬人,村集體年經濟收入達52.6萬元。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業強國應有之義。一杯咖啡,折射鄉村生活新變化、城鄉融合新圖景。鄉村咖啡“一時火”,更要“一直火”。
因地制宜促發展。新產業再好,也不能一哄而上。同樣是鄉村咖啡,有的立足種植優勢,打造種加游全產業鏈;有的依托旅游資源,賣風景、賣生態;有的靠區域優勢,吸引城市客流。只有立足特色資源、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因地制宜做好“土特產”文章,才能真正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精準施策補短板。必須正視,城鄉差距仍然存在,道路窄、停車難、景區配套跟不上等問題,成為制約縣域旅游和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瓶頸。短板也是潛力。“四好農村路”建設繼續扎實推進,重點村鎮新能源汽車充換電設施加強規劃建設,數字鄉村發展行動持續實施。今年一季度,全國縣級鄉村建設項目庫累計已入庫項目61.4萬個,落實項目資金2507.4億元。
一杯咖啡,融合一二三產,連起城市鄉村。城鄉融合,優勢互補,協調聯動,定能為更多新業態在田間茁壯生長提供堅實支撐,彰顯國內大循環的強大動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