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四青年節,致敬青春,為青春加油喝彩!
年輕人是一個獨特的群體,是靈動、迅速、敏而好學、神采奕奕的代名詞。年輕人不僅是各行各業的生力軍,更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年輕人的健康更值得被關注。
浙江省人民醫院2023年曾對3.3萬名年輕人體檢數據進行分析,發現甲狀腺結節檢出率為40.2%,肺部結節檢出率為33.6%,超重與肥胖檢出率為32.4%。專家提示,年輕人應對上述三類疾病重點關注。
年輕人要重點防范這三種疾病
甲狀腺結節 在所有的甲狀腺結節中,良性結節占大多數,惡性結節只占5%~10%。
不同類別的結節,處置建議也有所不同。一級親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有甲狀腺癌史,自身有電離輻射暴露史,會額外增加甲狀腺癌的發生風險,建議積極就醫。
良性甲狀腺結節通常無需處理,但有良性結節者,應避免甲狀腺功能減退、碘缺乏、吸煙、頭頸部電離輻射、肥胖、代謝綜合征和心理壓力大等可能促進結節生長的危險因素。
肺部結節 肺部結節一般是指肺內直徑不超過3厘米的類圓形高密度影(影像學檢查)。
隨著低劑量螺旋CT在肺癌早篩中的應用,現如今,肺部結節越來越常見。肺部結節的惡性風險與結節的大小、密度有密切關系。
肺部結節的處置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以磨玻璃結節為例,如在隨訪中明顯縮小,一般考慮為炎癥或肺內出血;如結節變化不大,考慮癌前病變,但由于從此階段發展為癌大約需要10年以上時間,因此仍可繼續隨訪;如果結節逐漸變大變實,或結合其他特點考慮為惡性,建議手術治療。
促進肺部結節發生與發展的危險因素包括:吸煙(包括二手煙、三手煙),粉塵環境,反復肺部感染,其他肺部慢性病,長期精神壓抑與長期睡眠不足等。
超重與肥胖 肥胖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超重是肥胖的前期表現。醫學上通常用身體質量指數(BMI)、腰圍和內臟脂肪面積來界定超重或肥胖。
1.BMI 24.0≤BMI<28.0為超重,BMI≥28.0為肥胖。
2.腰圍 男性腰圍≥90厘米,女性腰圍≥85厘米為中心型肥胖。
3.內臟脂肪面積 內臟脂肪面積超過100平方厘米為內臟型肥胖。
超重與肥胖并不單純是脂肪堆積,其對身體的影響還包括性激素紊亂、代謝紊亂和身體炎癥,會造成睡眠呼吸暫停、多囊卵巢綜合征,加重關節負擔,且是許多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高尿酸血癥等)和10余種惡性腫瘤(甲狀腺癌、結直腸癌等)的危險因素。
與單純性肥胖相比,中心型和內臟型肥胖對年輕人危害更大。
引起超重和肥胖的因素包括:睡眠不足、飲食能量過多、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以及部分原發性內分泌疾病。
想要避免或減輕上述問題對身體的影響,年輕人的生活也需要“趨利避害”。
環境篇
01
遠離電離輻射
比如在做放射性檢查時,如對檢查無影響,應在頸部穿戴防護用品,保護甲狀腺。
02
遠離煙草
吸煙的危害要在戒煙5年后才會徹底消失。年輕人首先要做到自己不吸煙,并避免長期暴露在二手煙、三手煙環境中。
03
保證充足的碘攝入
我國大部分地區是缺碘地區,年輕人要避免盲目跟風食用無碘鹽,要了解居住地的具體情況和補碘政策。
04
遠離粉塵
根據自身的工作性質和生活環境,選擇適宜的口罩,保護嬌嫩的肺臟。
習慣篇
01
充足的夜間睡眠
睡眠是人體健康的基石,充足的夜間睡眠有助于維持機體內分泌、代謝、免疫的平衡,是防癌、減脂的基礎。年輕人每日應保證7~9小時夜間睡眠。睡前應遠離拖延睡眠的事情,比如刷手機。
02
合理的飲食
在運動量不大時,避免攝入甜食和高脂食物。平時少吃深加工肉類,控制甜味水果攝入。要正確識別主食,超重肥胖者可減少主食攝入,但應保證攝入適當的蛋白質。
03
“28+2”節奏
每坐28分鐘,就應起身行走2分鐘,這樣可有效降低久坐帶來的諸多健康風險。
04
適宜的運動
運動有助于維持良好的體形,改善心情和提高工作效率,并能夠降低很多疾病的風險。肥胖者應優先選擇游泳、騎自行車等減少關節承重和沖擊的運動。運動前熱身、運動后拉伸是避免運動損傷的訣竅。運動時感到任何不適時應立即停止。有基礎疾病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運動。
醫療篇
01
把握就醫時機
如果已經有與超重肥胖相關的疾病,并且自己減脂3個月無效,應該在醫生指導下減脂。尤其要注意的是,BMI≥32或3個月內體重增長超過10千克,常提示有其他繼發疾病風險,建議盡早就醫。
02
重視心理健康
長期的不良情緒會誘發多種軀體疾病。年輕人要主動塑造健全的人格,掌握一些排解不良情緒的方法。
當自身無法排解時,要及時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
03
建立健康檔案
年輕人要有意識地建立自己的健康檔案,了解自身疾病史、家族史、過敏史等健康薄弱環節,并根據每年體檢異常項和醫生的建議,制訂有針對性的醫學隨訪計劃和保健方案。
作者:浙江省人民醫院 陳曦 史俊 謝飛
審核: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浙江中醫藥大學教授 郭清
策劃:余運西
編輯:夏海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