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是一種將農業專業研究生長期派駐到農業生產一線的創新模式,把農業實驗室的最新成果推廣到田間地頭。在中國,15年來,已經有157家研究生培養單位成立1800多個科技小院服務鄉村。這種模式如何惠及非洲?
在河北省邯鄲市曲周縣西漳頭村,植保無人機正在一處田地作業撒藥、防控病蟲害,而飛手正是來自非洲的留學生馬達。
中國農業大學中非科技小院馬拉維籍研一學生 馬達:太有趣了,使用無人機技術噴灑農藥很先進,讓我見識到了效率。差不多有300畝地,幾個小時就撒完藥了,如果人工打藥的話,需要很多人好多天才能打完。
馬達告訴我們,作為中非科技小院的研究生,第一年的田間課堂,他們會和當地農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配對,從種到管全程參與,學習測土配方、使用有機肥、科學調整株距等知識。現在地里這些長勢喜人的玉米,就是他和當地5個農戶合作種植的。
中國農業大學中非科技小院馬拉維籍研一學生 馬達:我們即將迎來玉米豐收。我真的從中國學到了很多東西,馬拉維主要靠農業,80%多都是農業人口。只要農業有發展,國家就會發展。
同樣來自馬拉維的奧古斯丁,去年研究生二年級的時候,和同學們回到馬拉維,用中國科技小院的模式幫助當地小農戶,把玉米產量提升了好幾倍。
中國農業大學中非科技小院馬拉維籍研三學生 奧古斯?。?/strong>挑選良種,測量土壤看里面有什么養料,然后決定施多少肥才能讓植物長得好,這樣我們把每公頃的玉米產量從2100公斤提高到了8000公斤,這是巨大的進步,農民開心我也開心,因為是我幫助他們提高產量的。
然而,取得這樣的成績并不容易,奧古斯丁說,剛回到馬拉維時,當地農戶并不相信他這個年輕的學生能幫他們解決農業問題。
中國農業大學中非科技小院馬拉維籍研三學生 奧古斯丁:我們教授已經告訴我們了,你第一次去農戶肯定不愿意聽你的,所以我們剛去時就告訴他們,我們就是幫他們在田里干活的。所以他們下地,我們就跟著下地,我們一起研究農業問題。后來,我們取得了農戶信任。我們開始和30戶農戶合作,現在有更多農民要加入科技小院。我們今年回中國時,他們都很傷心,我告訴他們還有學生去,他們就開心了。
奧古斯丁說,現在他已經成了家鄉遠近聞名的“小專家”,今年研三回到中國學習,還有非洲農戶通過電話短信等找他請教問題。他希望能盡早畢業,把水肥一體、間作套種以及機械化等技術帶回家,助力家鄉農業發展。
中國農業大學中非科技小院馬拉維籍研三學生 奧古斯丁:這是我的責任,也是青年人的機會,幫助非洲小農戶增收。實際上我已經買了一塊地,我打算回國后運用所學種田,我的田要像一個樞紐,幫助周邊農戶免費學習一些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新技術。馬拉維缺少的技術和經驗,我們在中國科技小院學到了。
中國農業大學中非科技小院馬拉維籍研一學生 馬達:未來我也希望回國發展大農場,高效種植農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馬拉維政府正鼓勵發展大農場,對我來說是個巨大機會。中國是非洲很好的榜樣,我非常感恩能來中國。
(總臺央視記者 周培培 姚杰楊 河北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