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察隅縣城驅車一路向西南方向行駛,高山峽谷如巨幅畫卷鋪展,沿途的桑曲河滔滔不息,行至水流湍急處,一座巨大的石墩巍然屹立,上書“前進大橋”。
據察隅縣縣志記載,1951年解放軍進藏后,借鑒藏式木橋的搭建方式,同扎拉村的群眾共同搭建起當地第一座軍民融合大橋,并命名為“前進大橋”,為部隊行軍和群眾出行提供了極大便利。
75歲的老村支書阿保,是扎拉村的“活歷史”。4歲的他與解放軍戰士們拍下的第一張照片,成了童年記憶里最溫暖的光——那是家鄉告別黑暗、迎來光明的起點。
阿保清晰記得,一隊解放軍戰士行軍至此,卸下輜重,起鍋做飯。
“解放軍做好了飯,請村民先吃,村民吃飽了,他們再吃。”彼時,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種子在阿保幼小的心靈里生根發芽,也由此牽動起傳承三代人的固邊愿、法治夢。
1984年入黨并當選為村支書后,阿保深知“治貧先治愚,普法先普心”:一方面自學藏文、推進掃盲,讓村民“能識字、能看報”;另一方面“啃”下憲法、義務教育法等一本本法律“硬書”,走田埂、串家門,把法律講到村民的心坎里。
30多年如一日,阿保的普法足跡遍布全村:農閑時在文化室講未成年人保護法,入戶時聊義務教育法的重要性,連村民家的牛棚旁、田地邊都成了“流動課堂”。在他的堅持下,扎拉村成了全縣首個義務教育輟學率“清零”的村莊,并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村民們都說:“阿保書記不僅教我們識字,更教會我們‘遇事找法’——大學生才是家庭的‘頂梁柱’,法律才是生活的‘定盤星’。”
阿保的普法課,不僅教村民,也教兒子。從小聽父親講法律故事的鄭保,追隨父親的腳步,接過了普法“接力棒”。為了把法條講得通俗易懂,他把民法典翻得卷了邊,在松樹林、小溪旁用方言給村民嘮法律。
4年時間,他從“新手”成長為村民信任的“法律明白人”。
“父親用30年讓村民‘脫盲’,我要用更生動的方式讓法治‘入腦’。”鄭保對《法治日報》記者說。如今,他的普法課有了新場景:在村史館講新舊西藏的法律變遷,在學校的“法治課堂”和孩子們玩“情景模擬”,用短視頻記錄普法日常——扎拉村,因法治的注入煥發新顏。
鄭保的兒子聽著爺爺講的普法故事、看著父親的宣講身影長大,如今以優異成績從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畢業,回到家鄉成為一名人民警察。“爺爺說,法律是保護大家的‘盾牌’;爸爸說,普法是讓更多人握住‘盾牌’。”這位“90后”民警,正用行動續寫著代代傳承的法治信仰。
從年幼阿保與解放軍的合影,到鄭保的“流動普法課堂”,再到孫子穿上警服的颯爽身姿,扎拉村的故事里,“法治”從來不是一個人的堅守,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他們用最樸實的方式證明:法治的根基在基層,法治的力量在群眾——當“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村莊的文化基因,鄉村全面振興的路便有了更堅實的保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