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鄉村振興的不斷推進,拉薩市城關區白定村以村級自治組織體系建設為核心,創新構建基層協商微議事、村企微共建雙模式,將治理的根系深扎進泥土里,協商議事落到農家門檻邊,村企合作嵌入青青田壟間,助力鄉村治理與發展。
要讓鄉村真正活起來,必須讓村民站在舞臺中央。白定村探索的基層協商微議事機制,議案提交人可以是任何一位普通村民,一聲提議便能敲開議事的大門;群團成員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干部”,而是穿梭在糾紛現場的調解員;領導小組則化身高效落地的“推手”,確保每項決議從紙面走進現實。“提議—商議—決議”三個步驟環環相扣,“問題收集—民主協商—方案制定—組織實施”四個環節一氣呵成,有效提升鄉村治理效能。
法律條文是尺,鄉親情理作橋,群團成員踩著田埂一戶戶走訪,把協商桌搬到糾紛現場,那些讓村民夜不能寐的“頑疾”,多年糾纏不清的“雙拖欠”和土地租賃糾紛得以妥善解決,硬是啃下了這些“硬骨頭”。如今,“小事不出組,矛盾不過夜”不再寫在墻上,而是刻進村民心里。誰家屋頂漏雨,誰家孩子上學困難,群團成員用腳步丈量出精準的幫扶名單。坑洼的村道何時修整?垃圾死角如何根治?青稞加工坊怎樣升級?傳統藏戲如何傳承?這些關乎村民切身冷暖的大小事,都在議事會上由村民自己拍板。
村頭那間看似普通的積分超市,實則是聯動四方的核心樞紐。主動清掃巷道加分,參與夜巡護村加分,調解鄰里矛盾加分,反之則扣分……村委會設計的積分清單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村民旦增捧著用三個月攢下的積分兌換的新壓力鍋,笑得合不攏嘴:“掃帚掃干凈了村子,積分換來了鐵鍋,值!”而貨架上琳瑯滿目的商品背后,是當地企業源源不斷的支持。這座小超市,成為了村企信任的連心橋。短短一年,80%的家庭加入了這場共建共治共享的接力賽。
與此同時,白定村將企業優勢與村民需求精準對接,力爭雙贏。永裕苗圃的200余個季節性崗位,讓農閑時的村民日收入增加百余元;泱噶魯谷公司的4個穩定崗位,為年輕人提供了鄉間發展的新可能;丹索混凝土公司的農機開進農田,百余畝青稞地告別了“彎腰時代”。此外,西藏云使科技帶來的文旅藍圖在村委會議事廳掛起——傳統藏式院落將被激活為特色民宿,青稞酒作坊將化身體驗工坊。三家企業的深度參與,進一步促進了白定村就業、民生、產業的長足發展。
在基層協商微議事、村企微共建雙模式的共同作用下,曾經被動應對的村“兩委”,如今成為系統謀劃的“主心骨”;曾經蹲在墻角議事的村民,昂首挺胸走進議事廳獻計獻策;曾經單向“輸血”的企業,在共同發展中找到持續投入的動力源。30多起陳年糾紛春風化雨,10余處新建的健身器材和太陽能路燈點亮村莊,人均年收入15%的增幅讓村民的錢包實實在在鼓了起來。傍晚時分,老人們在新修的小道上散步,孩子們在文化廣場追逐嬉戲,歸家的青壯年討論著明天的用工安排……白定村呈現出治理有活力、發展有動力、民生有保障的振興圖景。
白定村的故事仍在續寫。隨著群團組織體系的持續優化,協商議事與村企合作的紐帶將愈發堅韌。村委會門口張貼的新一年共建項目征集令前人頭攢動,預示著更多主體將加入這場振興接力。丹索混凝土公司的收割機在金色青稞田里轟鳴,積分超市的電子屏實時更新著村民積分榜,文旅規劃圖上被標記得密密麻麻——這些生動的細節昭示著鄉村振興最深厚的偉力,永遠蘊藏在村民自己的手中。當自治的根系深扎沃土,當市場的活水浸潤田野,白定村的未來將更加美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