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啊,老同學,格桑次仁家的蘋果賣完啦!”接到同學買蘋果的電話,駐村干部臺寶華只好連說抱歉。
這是什么情況?駐村干部什么時候變成賣蘋果的了?這事兒要從林芝市水利局駐村工作隊入駐米林市羌納鄉崗嘎村開始談起。
崗嘎村位于崗派公路沿線米林機場附近,周邊青山綠水環繞,盛產各種水果。今年5月,林芝市水利局選派干部到這里開展幫扶工作。走村入戶過程中,駐村干部臺寶華、尼瑪吉巴來到了格桑次仁家的果園。
格桑次仁39歲,父母年事已高,妻子體弱,兩個孩子都在上小學,全家靠他一個勞動力生活。前幾年,在黨和政府的幫扶政策下,他成了一名鄉村郵遞員,摘掉了貧困帽。
為了讓家人過上更好的日子,勤奮努力的格桑次仁學習起蘋果種植技術,還購買了樹苗,開辟了自家的小果園。
5月,蘋果樹開花了,看著滿枝滿樹滿園的小白花,格桑次仁欣喜不已,言語中向駐村干部透露出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花開到掛果,來不得一點馬虎。為了幫助格桑次仁提升種植技術,臺寶華、尼瑪吉巴專門帶他到周邊規模化的果園參觀學習,那里的技術人員也很熱心地來到格桑次仁家的果園進行指導。種植要領雖多,但格桑次仁學得很認真,干起活來也更有勁兒了。
眨眼間,10月到了,成熟的蘋果有紅的、有青的、有黃的,個兒頂個兒的果味香濃。枝頭壓彎了,格桑次仁的眉毛也笑彎了。
但隨之而來的難題,卻讓格桑次仁的阿媽白瑪老人臉上的皺紋更深了。
原來,熟透的果子得趕快摘下來,才能確保不遭受可能出現的雹災,但家里勞動力少,采摘是個麻煩事,而且果子必須得賣出去,才能把勞動成果變成收入。羌納鄉盛產各種水果,當然不缺蘋果,銷路成了問題。光靠格桑次仁自采自銷,不知道什么時候能摘完賣完。
“我們幫你們采摘,幫你們賣蘋果。”看著一家人的愁容,臺寶華和尼瑪吉巴找到格桑次仁,主動提出當他果園的采摘工和營銷員。
采摘季的清晨,兩人早早來到果園幫忙,村干部、黨員做完自家農活,也會來幫忙,看著一筐筐滿滿當當的蘋果,白瑪老人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為了幫助格桑次仁賣蘋果,臺寶華、尼瑪吉巴兩人還把采摘的小視頻發布在朋友圈、抖音號,呼朋引伴讓大家照顧生意。
沒想到,這種方式真的發揮了大作用。“給咱留兩箱唄。”“我先預訂五箱哈。”“錢已經轉給你啦!”……一個個電話、一條條語音蜂擁到他們的手機上。
格桑次仁也忙起來啦。送貨、送貨、還是送貨。
看著一個個蘋果從樹上到筐里、到箱子里、到運輸車上,白瑪老人眼眶紅了,不停地說:“謝謝、謝謝……”
短短一個星期,格桑次仁家果園的蘋果銷售一空,總計收入1.5萬余元。
“格桑次仁家的蘋果賣完了,但我們的工作才剛剛開始。這是一個美好的開始。通過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兒,我們深刻體會到了駐村幫扶的意義——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支持,更要干群一心、親力親為,用實際行動建立起情感連接。只要我們心往一處使,就能在鄉村振興的路上,在幫助群眾增收的路上,干出成績來。”臺寶華在工作日志中這樣寫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