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瑪如村舉辦產業分紅和工資發放儀式現場。記者 丹增平措 攝
圖為游客在瑪如村觀看當地牧民制作奶渣。記者 丹增平措 攝
曲松縣邱多江鄉瑪如村海拔4608米,屬于純牧業行政村。
過去的瑪如村是典型的集體經濟“薄弱村”,面臨著“三無”(無合作社、無銷售渠道、無龍頭項目)困境,當地村民只能依靠傳統牧業,畜牧業產品也僅能自給自足,無法形成產業規模化。
近年來,瑪如村黨支部堅持黨建引領,積極爭取國家投入資金1500萬元,發展特色產業。自2022年實施綿羊短期育肥基地項目以來,瑪如村逐步形成村集體引領、產業基地示范,群眾入股、合作社經營的養殖工作新格局,走出了一條產業穩固、群眾增收的致富之路。
黨建引領:
實現集體經濟發展和群眾增收“雙提升”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近年來,瑪如村“兩委”班子著眼推進鄉村振興的艱巨任務,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支持引導下,大力實施綿羊短期育肥基地項目,為拓寬農牧民群眾就業增收進行積極探索。
瑪如村結合當地資源稟賦,把建設育肥基地作為牧業改革的重要載體積極推進。然而,當地群眾起初缺乏改革信心,對育肥基地占用草場、勞力投入和效益回報等方面提出了質疑。為打消群眾顧慮,瑪如村“兩委”班子挨家挨戶上門做思想工作,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村民解釋項目規劃和前景,組織村民代表前往其他縣區育肥基地參觀學習,以翔實的項目規劃和實地的參觀考察,逐步增強村民參與牧業改革的信心決心。
“通過參觀,真是見識到了什么叫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看到了我們村的差距,更感受到了村‘兩委’班子帶領我們發家致富的決心,大家對加入綿羊短期育肥項目不僅沒了顧慮,反而變得更迫切了!”回想項目起步時的情景,村民索朗頓旦感慨道。
得到群眾的理解與支持,瑪如村以“眾籌”方式鼓勵村民通過現金、草場等形式進行入股,全村50戶按照每戶5000元現金入股,共籌集股資26萬元,現金入股社員根據股金的20%占比進行年底分紅。同時,實行草場使用權有償流轉,全村235名群眾每人流轉124.2畝草場實現入股,村集體每年以1畝地草場給予補貼3.62元,為項目實現互利共贏奠定了基礎。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基地采購當地群眾綿羊進行統一養殖,實現分散養殖向集約養殖轉型,2024年以來,基地新生仔畜存活率達93%,銷售綿羊1181只(同比增長490%),銷售收入達93.3萬元。同時,切實發揮項目帶動作用,招募3名群眾專職負責長期放牧,每年實現務工收入19.44萬元。招聘臨時務工和接羔育幼人數近900人次,實現群眾家門口增收17萬余元。
優化模式:
實現品牌和銷售“兩促進”
瑪如村秉持“生態環保、精簡方便”理念,創建“艾·邱多江”品牌,推出高寒養殖、質嫩味美、營養豐富的綿羊肉、牦牛肉、奶渣、酥油、肚包肉等高寒特色牧業農畜產品,推出“艾·邱多江”精美禮盒裝、生態環保袋、民族特色盒產品包裝,讓鄉村產業進一步提質增效。
瑪如村完善標準體系,突出“艾·邱多江”品牌引領,實施綿羊產業綠色食品認證工作,將農產品從普通產品轉變為具有文化內涵和品牌價值的特色商品,打造牧人生活體驗館,讓游客走進“黑帳篷”,親身體驗擠牛奶、打酥油、煉奶渣、打牛角、跳鍋莊、品嘗牧區特色美食等活動,累計吸引游客300余人,截至目前,實現群眾增收約10萬元。同時,依托雅礱文化旅游節、邱多江鄉牧人文化節等平臺載體,開展特色農畜產品展銷活動,截至目前,實現銷售收入6萬余元。
隨著品牌效應的不斷鞏固提升,為方便和滿足區內外求購者的需求,瑪如村線上推出微信小程序“艾·邱多江”商城,通過線上接單線下配送模式,進一步拓寬了銷售渠道。2022年至今,累計線上銷售牦牛80余頭、綿羊700余只、酥油奶渣450余斤,帶動群眾增收192萬余元。
抱團發展:
村村聯合實現多贏效應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干。瑪如村在持續做好綿羊短期育肥工作的同時,堅持示范引領、乘勢而上,結合邱多江鄉產業發展規劃統一部署,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努力實現群眾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邱多江鄉探索“跨村聯建”黨建模式的積極倡導下,按照“黨支部+公司”管理模式,全鄉整合包括瑪如村在內的各村集體經濟資金30余萬元,2022年以來,新建洗浴、洗衣店兩家門店;當地整合邱多江鄉以及堆隨鄉各村2024年強基惠民資金111.32萬元實施桶裝水項目,結合市場固定需求凈利潤預計每年收益50萬元,為各村群眾持續收益提供了支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