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林芝市察隅縣立足地域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依托特色產業、民族文化、政策優勢,積極探索農旅商融合發展新路徑,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深度挖掘民族特色,著力提升服務品質,打造察隅特色農業、特色旅游、營商環境三張“特色名片”,推動農業、旅游、營商環境高質量發展,激發本地經濟發展新活力。
發展特色產業——
打造農業特色名片
農業產業作為察隅縣的第一產業,在推動本地經濟發展、促進改革開放先行工作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想要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牢固的農業產業基礎、獨特的農特品牌優勢、創新的農業產業思路,是發展的前提和關鍵。
依托自然資源優勢,察隅縣系統研究謀劃,完善思路舉措,強化政策支持,發展壯大特色農業產業,夯實鄉村振興基礎。2024年,全縣茶葉種植面積2.1萬畝,可采摘面積1.48萬畝,采摘茶青19.41萬斤,加工成品茶4.2萬斤。獼猴桃種植面積3968畝,今年預計掛果面積2120畝(含初掛果),預計產量達到258.4萬斤。
截至目前,察隅縣已初步達成萬畝茶園、千畝獼猴桃、百畝黃桃和柑橘等“萬千百”產業發展目標,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村集體+農戶”等模式,以閑置土地流轉、就近帶動務工、茶青收購等多種方式引導鼓勵農戶參與農業產業發展,帶動7106名群眾增收1830萬元。
要打出農業特色名片,必須強化農特產品品牌建設,提升市場核心競爭力。2021年以來,察隅縣茶葉、獼猴桃等農特產品獲得區域公共品牌14個,其中察隅獼猴桃品牌在2024年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被評估為5219.37萬元;互聯網公共品牌域名7個,其中3個正在續展;涉農企業獲得企業品牌17個。
同時,察隅縣還在不斷探索產業發展新路子,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為探索尋求致富新路子,用好、用活本地森林資源,2023年,察隅縣首次小規模嘗試種植茯苓160畝。2024年,以察隅縣現代農業茯苓種植園為試點,察隅縣全面開展茯苓試種工作,總投資2200余萬元,目前種植茯苓2080畝。
挖掘民族特色——
打響特色旅游名片
察隅縣充分發揮傳統旅游產業優勢,依托“丙察察”線路、僜人部落等知名旅游線路和景點,積極宣傳推廣察隅特色農產品和優勢產業資源,同時聚焦社會發展需求,創新推出一批更具吸引力和影響力的文化旅游項目。
依托沙瑪強邊訓練營、新村僜人感恩廣場、囊塔歸巴等紅色教育基地,察隅縣打造“紅色+”旅游,開辟紅色邊疆精品一日游線路。通過帶領游客聆聽革命事跡,透過革命文物重溫中國革命的艱辛歷程,銘記革命先烈的英勇奉獻,用紅色歷史喚起愛國情懷,牢記初心使命。
“非遺+”旅游依托現有非遺文化資源,將紅土陶燒制技藝、察瓦龍弦子、古玉果諧、珞巴服飾等非物質文化更加直觀地呈現在大眾眼前,吸引了更多游客去了解、探索、傳承非物質文化。
“賽事+”旅游,依托桃花節、賽馬文化旅游節等民族活動,吸引游客參與、融入民族活動中,品嘗當地獨具特色的美食、觀看附帶民族色彩的表演,在桃花樹下許定終身的浪漫、親身去感受在馬背上馳騁的自由、在鍋莊舞蹈里蘊藏的智慧,玩得精彩、玩得舒心。
“產業+”旅游,依托“3·28采茶創收季”“僜鄉美食文化旅游節”“桃王爭霸賽”等創新活動,邀請游客深入特色產業園區,采摘特色農作物成熟果,了解當地特色產業發展歷程,進一步提升特色產業知名度和美譽度,促進特色產業提質增效。
今年以來,察隅縣吸引區內外游客17.5萬人次。
提升服務品質——
擦亮營商環境名片
招商引資是經濟工作的生命線,更是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后勁和“助推器”。察隅縣在做好招商引資前期服務的同時,不斷提升營商環境軟實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提升服務保障,提升服務質效。察隅縣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放寬市場準入標準、推進“多證合一”、壓縮審批時限,解決企業辦證難、時間久等顧慮,激發經營主體發展活力。今年以來,察隅縣新增經營主體472家,新增注冊資金2.54億元。創新推出“幫代辦”“預約辦”“暖心辦”“滿意辦”等政務服務,力爭讓辦事群眾和企業少跑路,甚至不跑路也能辦成事。2024年第二季度,共有23項幫辦代辦事項,為群眾幫辦代辦事項921件,滿意率達97%。同時,以察瓦龍鄉人民政府便民服務中心為試點,下放個體工商戶登記等21項權利事項,著力為偏遠鄉鎮企業群眾解決辦事的“最后一公里”。
強化政策保障,提升服務效能。制定出臺《察隅縣推進改革開放促進招商引資高質量發展試行辦法》《察隅縣招商引資(投資促進)工作管理辦法》《察隅縣優化營商環境聯系服務企業工作方案》等政策辦法,推行重大項目“全程代辦服務專班”機制,對重大項目實行跟蹤化、個性化服務,為招商企業排憂解難。今年以來,召開招商引資座談會6次,對接意愿企業6家,招引來察投資企業公司4家,計劃總投資額1.3億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0.95億元,解決招商引資項目問題2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