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推進鄉村振興的目標和基礎。今年以來,昌都市江達縣委持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緊密結合縣域實際和發展需求,從項目建設、制度落實、基層治理三個方面著手,帶動“三個破除”,努力實現村容村貌全域美、持久美、內在美,助推鄉村振興全面發展。
以項目建設為支撐,堅決破除“臟亂差”,實現“一處美”變成“全域美”。針對部分農戶庭院住宅布局無序,居住環境“臟亂差”的情況以及村莊公共空間村容村貌需要提升的實際,江達縣以項目實施為抓手,統籌推進人畜分離、廁所革命、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等工作,推動農戶庭院干凈整潔、逐步美化,基礎設不斷完善,村居環境持續生態宜居。一是以宣傳為重點,在推進“人畜分離”上狠下功夫。各村組干部深入實地了解、傾聽一線聲音,了解工作難點重點,并堅持宣傳引導,講明人畜混合的危害、人畜分離的目的、意義、界定標準和相關政策,引導群眾支持和主動參與到整治工作中。截至2024年5月,全縣已完成人畜分離2975戶。二是以激勵為牽引,在推進“戶廁改造”上狠下功夫。按照“政府補一點、群眾出一點”的原則,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方式,激勵群眾積極進行戶廁改造。截至目前,全縣已完成戶廁改造11821座。三是以試點為先導,在推動“和美鄉村”上狠下功夫。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工程量大,涉及資金多。為穩妥推進和美鄉村建設,2024年,我縣圍繞村情實際、區位優勢和政策要求,已推動3個國省道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開工建設。
以機制落實為保障,堅決破除“慵懶散”,實現“一時美”變成“持久美”。持續貫徹“環境衛生整治日”、河長制、林長制等要求,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推動村居生態由“一時美”變成“持久美”。一是用“水滴石穿”的恒勁開展衛生整治。江達縣委將每周五定為全縣“環境衛生整治日”,常態化開展環境衛生整治。2024年至今,組織干部群眾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日16次,清理生活垃圾、禽畜糞便、建筑垃圾共146噸,清理非正規垃圾點105處,清理河道垃圾153次。二是用“九牛爬坡”的拼勁保護生態環境。嚴格貫徹“經幡亂象清理整治”的工作要求,在走村入戶大力宣傳的基礎上,以317國道和寺廟周邊為重點,對各種相關的現象開展清理清運工作,有效解決影響環境衛生的問題。嚴格執行“河長制”“林長制”,帶動廣大崗位人員經常性巡河巡山,落實好水環境污染防范、河湖“清四亂”、森林防火等重點任務,持續保護好生態環境。三是用“燕子壘窩”的韌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適地適綠、適地適樹原則,持續科學開展國土綠化。今年以來,已完成植樹3900畝,草原改良1萬畝。全面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創建,已完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創建、自治區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創建及12個自治區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鄉(鎮)、96個自治區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村(居)創建。
以基層治理為抓手,堅決破除“等靠要”,實現“外在美”變成“內在美”。鄉風文明是美麗鄉村的“靈魂”。為樹立農牧民新風貌,徹底撕掉部分群眾存在的“等靠要”、法律意識淡薄、愛好面子等標簽,江達縣立足縣域實際,在基層善治上持續用力,推動群眾在思想觀念轉變和移風易俗上比學趕超,不斷培樹新風尚。一是抓眼界開拓、促觀念轉變。組織很少離開過大山大水或家住偏遠鄉鎮的村“兩委”干部、農牧民群眾到昌都市、四川省、云南省參觀科研院所、產業園區、水電站,實地學習清潔能源開發、基層社會治理、鄉村振興、固邊興邊等先進經驗及做法,不斷開闊群眾眼界、轉變“等靠要”觀念。目前已組織10批次432人,后續還將組織從未走出大山的農牧民群眾、黨員、村“兩委”班子成員加大觀摩學習。二是抓宣傳教育、促思想轉變。以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為抓手、以普法教育為依托,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環境保護、健康衛生觀念等宣傳,不斷強化群眾感黨恩意識,切實提升群眾法治觀念,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和文明健康理念。三是抓標準建設、促行為轉變。在全縣范圍內弘揚“五干”(快干、多干、苦干、實干、加油干)精神和“五自”(自重、自醒、自警、自勵、強自信)要求,燃燒全縣上下投身鄉村振興熱情。深入貫徹《昌都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動員廣大干部群眾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推動開展“清單制”“積分制”等措施,進一步完善《村規民約》,明確了新的風尚。通過舉辦先進雙聯戶、文明戶等文明創建評比活動,不斷激勵群眾在日常生活中踐行新風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