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來,林芝市堅持以打造共同富裕模范區為目標,以工布江達縣為試點,探索全面鄉村振興發展新路徑,創新“1+3+3”工作機制,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提質增效。2023年,工布江達縣村集體經濟收入2455萬余元,同比增長39.67%。
持續強化“一個引領”
頭雁效應聚合力。林芝市工布江達縣堅持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書記工程”,在系統謀篇布局中夯實縣、鄉、村書記責任,35名縣級領導分包82個村(居),指導完善“一村一策”方案,確保村集體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堅持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各級黨組織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和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對發展村集體經濟作出突出貢獻的村黨組織書記,在招錄公務員、事業編制人員時予以優先考慮。
同時,實施“黨建+產業線”建設行動,調整完善《工布江達縣關于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實施意見》,推動黨組織領辦、創辦村經濟聯合社82個,并由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擔任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組織相關負責人赴區外輪訓,把新思想、新理念、新路子“學到手”“帶回家”。
抓實“書記工程”,靠的是層層傳導壓力。工布江達縣積極構建縣級統籌、鄉級推進、村級落實“三級抓辦”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工作格局。村集體經濟發展在村黨組織帶領下,堅決執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通過黨支部會、黨員大會等形式,聽取黨員群眾對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意見建議,有效規范村集體經濟管理。
推動落實“三重保障”
工布江達縣優化調整村集體經濟利益聯結機制,調整群眾分紅比例,杜絕過去村集體經濟收入“一分了之”現象。引導群眾轉變思想,組織群眾參與各類項目建設,提高勞務性收入,強化勞務聯結機制,在確保群眾分紅比例下調但收入不減的基礎上,留足村集體經濟后續發展資金,提升村集體經濟“造血”能力,持續“做大蛋糕”。
農村金融資源相對短缺,發展壯大新型村集體經濟,缺少啟動資金往往是最大的困擾。對此,工布江達縣進行了一系列有效探索,促進資金向村集體經濟傾斜,明確村級黨建經費按照不低于50%的比例用于村集體經濟發展。2023年,全縣共整合資金2684萬余元支持15個村發展集體經濟。夯實持續發展根基,人才儲備是關鍵。 2023年,工布江達縣從退伍軍人、返鄉大學生、致富帶頭人、鄉村振興專干中共選拔培養后備干部246名、鄉土專家121名、技能人才626名。同時,聯合縣商務局、人社局舉辦鄉村旅游、種植養殖、電子商務、自主創業等方面的技能培訓37期,1511人受益,進一步夯實了資金和人才保障。
在強化財務監管經費保障方面,工布江達縣嚴格落實“三務公開”。村集體經濟收支、分紅等情況能通過村級公示欄及時公示出來,保障村集體經濟各類參與者的知情權、決策權和監督權。同時,完善“村財鄉管”機制,建立村級經濟合作社公戶,發揮村務監督委員會監督職能,做好項目建設、收益、分紅全過程監管,促進村集體經濟規范發展,守好“錢袋子”。
實施增收“三種類型”
發展村集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尤其要堅持群眾路線,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相信群眾、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把工作著力點放在發展城鄉經濟、改善環境、保障民生、富民增收上,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為此,工布江達縣因地制宜,以探索資源開發型、拓展新興業態型、創新聯幫發展型“三種類型 ”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2023年,工布江達縣依托大巴松措國家旅游度假區建設,打破“一湖一島”游覽格局,延長游覽路線至錯高村,盤活全村群眾二樓閑置房屋資源,打造岷山錯高民宿,實現村集體經濟穩定增收180萬元。同時,通過“送出去培訓+家門口就業”方式,分批次選送36名群眾參加岷山公司技能培訓,其中17名群眾通過培訓在民宿實現“家門口就業”,年工資收入5萬余元。
工布江達縣緊盯打造世界級清潔能源基地這一目標,積極拓展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子,引進中廣核新能源公司,在松多村實施試點光伏項目。項目通過土地流轉方式,帶動村集體經濟年增收20萬元。
朱拉鄉緊盯縣城上學熱、一房難租的現象,整合5個村資金400余萬元,在縣城建設公租房,面向學生及家長出租,每年可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5萬元以上。
巴河鎮立足林下資源稟賦,探索建立“支部+企業+農戶”的“聯幫式”發展合作模式,通過爭取科技類項目資金300萬元,引進西藏巨寶公司,聘請農牧學院菌種技術專家等方式,在東瑪村探索靈芝等仿野生林下種植及相關衍生產品開發,成功種植400余畝仿野生靈芝,開發出靈芝粉、孢子粉等衍生產品6種,研發出凍干松茸、松茸月餅等相關產品8種,建成了多元化、精品化、規模化的林下經濟產業鏈條。2023年,帶動東瑪村固定性轉移就業38人、臨時性轉移就業460余人,實現群眾轉移性就業增收76.5萬元,村集體經濟增收39萬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