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好生態” 農民“鼓錢袋”——山南市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亮點紛呈
干凈平坦的農村公路、整齊劃一的光伏路燈、溫馨整潔的農家小院……如今,在雅礱大地,處處可見鄉村新貌風景如畫。
近年來,山南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聚焦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目標,在綜合施治、細水長流、多元推進上再發力、再用功、再提升,推動鄉村樹新風、煥新顏、美如畫。
重點突破治臟治亂
改善人居環境,關鍵要抓重點、謀精準、祛頑疾。山南市堅持全面整治和重點突破有機貫通,在“廁所革命”、人畜分離、垃圾清運、污水治理等關鍵領域多維發力,推動人居環境實現大變樣。
白墻壁、亮瓷磚,有水沖、能洗澡,既干凈又方便。”談及“廁所革命”帶來的變化,乃東區克松社區群眾卓瑪打開了“話匣子”。
小廁所改出大民生。山南市持之以恒推進“廁所革命”,目前全市戶用廁所達6.27萬余座,衛生廁所普及率88.9%,部分鄉鎮還實現了整村推廣干濕分離衛生間。
同時,山南市堅持以聯戶為單位建設標準化集中圈舍。目前,全市人畜分離完成率80%,越來越多村(社區)建成經濟實惠、美觀整齊的牛羊圈舍。
在農村垃圾清運方面,山南市全面推行“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整治模式,積極探索垃圾處理積分兌換等舉措,提升群眾參與治理積極性,實現農牧區生活垃圾治理全覆蓋。
目前,山南市已建成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56座,覆蓋53個鄉鎮;546個行政村(社區)建成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率達96.9%。
生活污水治理事關群眾生命健康,同樣是山南市人居環境整治的重中之重。對此,山南市結合實際編制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嚴格落實河湖長制,排查整治河湖“亂占、亂采、亂堆、亂建”現象,大力開展河床垃圾清理、河塘溝渠清淤疏浚行動;建成縣城污水處理廠9座、鄉鎮污水處理廠3座,全市城鄉接合部鄉鎮、村(社區)污水管網能接盡接,部分鄉鎮、村(社區)積極建設三級沉淀池、化糞池,水美鄉村正在形成。
機制保障常態長效
綱舉方能目張,有機制保障才能有的放矢、久久為功。山南市始終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美麗山南的實踐路徑,成立各級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各縣(區、市)實行縣級干部包鄉鎮、鄉鎮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組(聯戶)、聯戶長(黨員)包戶的工作機制,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上下協調、同向發力的工作格局。
為了持續推進工作落實,山南市將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納入督查重點,制定專項評價考核辦法,深入一線察實情、找問題、明措施、促整改。近兩年來,共組織開展集中督導考評5次,覆蓋所有鄉鎮,實地察訪村(社區)986村次、3300余農戶。
圍繞考評結果運用,山南市每年在進步比較快、成效特別突出、具有示范意義的縣(區、市)召開現場觀摩會。其中,2023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現場會在浪卡子縣召開,縣鄉兩級黨政“一把手”和部分村(社區)代表實地觀摩,對照典型明差距、對照先進找方法,營造比學趕超、創優爭先的濃厚氛圍。
同時,山南市加強資金保障,出臺專項獎勵資金管理辦法,市縣兩級財政每年拿出1000萬元專項資金,獎勵全市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十佳鄉鎮”,每個縣(區、市)配套50萬元用于獎勵先進村(社區),獎金全部用于基礎設施修建、環衛設備購置、獎勵先進個人等,激發全市各鄉鎮、村(社區)馳而不息推進環境整治的信心決心。
近年來,山南市已累計投入22.27億元,實施美麗宜居示范村建設項目83個,涵蓋村容村貌提升、生活垃圾處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內道路和給排水、打麥場建設等,推動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綠色發展宜居宜業
綠色發展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目標方向。山南市堅持推動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努力實現環境整治和生態經濟相互促進,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各縣(區、市)廣泛動員黨員干部、農牧民群眾、駐村工作隊等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并由“清臟”向“治亂”拓展,由“村莊”向“庭院”拓展,僅2023年就動員18萬余人次,清理農村生活垃圾900多噸、河道(湖泊)1100多公里。
瓊結縣率先實施樹立農牧民新風貌行動試點項目,村莊美化、綠化、硬化、亮化成效不斷顯現。該縣東嘎村村民邊巴次仁說:“如今住有干凈整潔的房子,行有寬敞平坦的村道,環境越來越美,心情越來越好。”
尤為重要的是,山南市通過人居環境整治促進美麗鄉村建設,以美麗鄉村建設帶動鄉村旅游、特色產業發展,讓群眾就近就業增收,形成農村“好生態”變為農民“鼓錢袋”的良性循環。
桑日縣增期鄉雪巴村依托溫泉資源,通過人居環境整治,不斷提升村容村貌、強化硬件設施,著力打造“溫泉經濟”,帶動村民持續增收致富。雪巴村黨支部書記巴珠介紹,2023年村集體收入達500萬元左右,實現戶均分紅3.5萬元,這都是好環境帶來的好收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