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牛經濟” 群眾“發牛財”——日喀則康馬縣做大做強做優雅江雪牛產業
臨近正午,日喀則市康馬縣康如鄉邊瓊村艷陽高照,暖意融融。趁著好天氣,飼養員占堆揚鞭驅牛來到牧場。
“這些牛是村里的寶貝,我們增收致富,可離不開它們。”聽著不時傳來的“哞哞”聲,占堆嘴角總忍不住上揚。
占堆口中的“寶貝”,正是西藏第一個商品肉牛——雅江雪牛,它是自治區畜牧總站通過牦牛、黃牛、安格斯牛“三元雜交”技術培育的新型雜交牛,具有生長速度快、抗病能力強、出肉率高等優勢。
作為以牧業為主的半農半牧邊境縣,近年來,康馬縣立足資源稟賦,借助支持牦牛經濟加快發展的政策“東風”,積極宣傳推廣牦牛經濟雜交項目,有序開展 “三元雜交”工作,推進肉牛產業發展,促進農牧民增收。
科學養殖是養牛致富的關鍵。雅江雪牛產業發展從配種、接生、科學飼養到疫病防控,各個環節都需要技術支撐。康馬縣相繼組織鄉村技術人員,到拉薩等地學習培訓,不斷提高繁殖員實操能力和農牧民群眾的養殖水平。
促進鄉村振興,落腳點是拓寬增收路,讓群眾“錢袋子”鼓起來。
為確保農牧民的利益不受損失,從配種點建設到配種設備、電子耳標、凍精購置,再到各類補貼,康馬縣幾乎把每個環節都納入了政策支持。
例如,縣里承諾在每頭牛50元配種費的基礎上,每成功產下一頭雜交牛犢,獎勵配種人員200元;凡是參與到此項目中的農牧民均可享受相關政策補貼,每頭孕期母牛可領取1000元飼草料補貼,每頭空懷母牛可領取1500元補貼。
羅布是邊瓊村的獸醫。2019年至2022年,他共開展配種雅江雪牛582頭,成活541頭,僅此一項便獲得11.81萬元的獎勵。同時,由于他技術過硬,深得當地群眾信任,還成為了全縣畜牧獸醫培訓的技術指導老師。
“雅江雪牛出生3個月后,由合作社統一收購;達到65公斤,按3000元每頭收購,有了這項政策,養殖戶的積極性便被調動起來了。”康馬縣農業農村局(鄉村產業發展局)副局長次仁覺旦介紹,去年,邊瓊村一個3口之家的農牧戶,養殖7頭犏奶牛,全部參與牦牛經濟雜交,次年出售6頭3月齡(65公斤)的雅江雪牛犢牛,為家庭創收1.8萬元,加上政策補貼、母犏牛正常擠奶、打酥油等,總收入超過2.3萬元。
“在經濟收入偏低,農牧業資源匱乏的地區,這是一條很好的致富路子。” 次仁覺旦頓了頓,補充道,“在政策引導和市場需求的雙重作用下,雅江雪牛產業從試點到推廣,帶領群眾增收效果顯著,已成為全縣鄉村振興路上的‘領頭牛’。”
據統計,2019年至2022年底,全縣累計實施牦牛經濟雜交配種2392頭,產犢成活1980頭,成活率達到82%,共出售1435頭,實現創收574萬余元,受益群眾達1800人。
“養殖雅江雪牛是政府送來的致富好門路。下一步,我們還會繼續擴大養殖規模,做大做強做優雅江雪牛產業,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日子!”占堆看著膘肥體壯的牛群,信心滿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拉薩:豐富“奶瓶子” 鼓起“錢袋子”
拉薩推行奶牛改良計劃、乳品加工優化升級,豐富了拉薩市場“奶瓶子”,鼓起了當地群眾“錢袋子”,在農牧民就業增收、產業轉型升級和農畜產品供給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詳細] -
農機具在秋收中唱“主角”——西藏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
大力實施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大力夯實農機安全基礎,持續提升農牧民群眾安全素養和駕駛操作技能。[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