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筑根基 深化改革“強筋骨”
當清晨的第一縷暖陽照亮阿里地區改則縣物瑪鄉搶古村時,村黨支部書記尼瑪頓珠準備到村牧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各個作業點轉一圈,看看合作社的運行和群眾生產生活情況。
搶古村位于阿里地區改則縣,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距縣城50公里,是阿里地區牧業改革先行村、深化農村改革試點村。近年來,搶古村以鞏固農村改革成果、激發改革動力為根本,堅持示范帶動、輻射引領,持續在發揮支部堡壘作用、強化黨建引領產業富民、推進牧業產業攻堅改革上下功夫,成為羌塘腹地的農村改革第一村,獲得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全國文明村鎮等殊榮。
然而,過去的搶古村,由于草場面積小、資源缺乏等因素,一度成為改則縣有名的貧困村。
為解決搶古村貧困問題,尼瑪頓珠和村“兩委”班子反復思索,外出考察學習,參考了很多其他牧區的做法,萌生出實施聯戶放牧、開辦集體經濟的想法,這樣可以把勞動力從以家庭為單位的傳統放牧方式中解放出來,集中力量辦大事。于是,他帶著十幾名有想法的群眾開辦了集體茶館和修車廠,收入比以前單純放牧提高了很多,更提高了大家發展產業的意識。
2015年,搶古村被確定為全縣牧區改革試點村。尼瑪頓珠向縣里作出保證:“搶古村有著良好的基礎,改革試點放在搶古村,我們有信心。”改革是硬骨頭,要啃硬骨頭,就要下真功夫。搶古村的真功夫,就體現在有一個團結的黨支部,發揮著強有力的戰斗堡壘作用。在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全村40名黨員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與群眾同勞動同收獲,實現由“要我致富”向“我要致富”轉變。
搶古村堅持以牧業產業化為基礎,實施多元一體的經營模式,搭建人人參與、共享成果的平臺,實現了牧業增效、牧民增收。健全完善分配制度,82%分紅給社員、4%用于扶持無勞動力和孤殘老人、6%作為合作社管理人員的基本報酬、其余8%留作合作社風險資金和周轉資金。同時,推行牲畜入股、草場流轉,符合資源最大限度利用實際;多渠道整合資金,大力實施牧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畜種改良,轉移勞動力,開展多種經營,符合牧區發展實際。
守得云開見月明。牧區改革的巨大成效在短時間內就充分體現了出來。2016年,搶古村合作社以牲畜入股、勞動力入股、聯戶放牧和草場流轉的方式運營,確立了以“勞動力統一安排、草場統一管理、畜產品統一購銷、經營收入統一分配、無勞動力和孤寡老人統一供養、在校生統一記分”的運轉模式。2022年,實現人均收入16135元,轉移勞動力創收129.4萬元,戶均分紅3.7萬元,最高分紅9.8萬元,“黨建引領·小康物瑪”黨建品牌惠民富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得到了充分詮釋。
2019年,阿里地區農村改革第一村搶古村村史館建成并投入使用,設計了“信仰之光”“黨建之帆”“改革之路”“新舊之別”四大展區,集中展示全村牧區改革成效,2020年12月,搶古村被評為全區百佳農牧區基層黨組織;2020年11月,搶古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
只要堅持,夢想總會實現。今天的搶古村,集體經濟如火如荼,群眾收入節節攀升,在羌塘草原譜寫著深化改革波瀾壯闊的華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山南市浪卡子縣多卻鄉以黨建賦能農業生產提質增效
近年來,山南市浪卡子縣多卻鄉以黨建引領示范帶頭,緊盯糧食安全生產工作,穩步提升青稞種植面積。[詳細] -
林芝墨脫:發展林下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林芝市墨脫縣格當鄉依托獨特地理優勢,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采取“林下資源合作社+雙聯戶”發展模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