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西藏的半年之約——西藏著力創建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先行區調研行
發展,是“國之大者”,是富民興藏第一要務。
今年上半年,西藏主要經濟指標繼續向好,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69.60億元,同比增長8.4%,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9個百分點,位居全國第3位;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42.44億元,同比增長28.4%,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4.9個百分點,位居全國第3位;農牧業生產穩定、工業經濟平穩增長、服務業加快復蘇,經濟運行總體平穩、持續向好、符合預期。
西藏經濟增長勢頭為何如此迅猛?西藏的高質量發展又有哪些新進展?連日來,記者跟隨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調研組,先后深入造林綠化一線、市場經營主體和重大項目建設工地開展實地調研。
一路考察、一路學習,一路收獲、一路感悟,全區上下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著眼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步伐,給調研組留下深刻印象,一幅幅“大干快上、全力沖刺”的鮮活畫卷在雪域高原徐徐鋪開……
科技護航苗木,荒山變身“青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拉薩南北山綠化是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是自治區黨委、政府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更是造福一方的民生工程。
七月盛夏,拉薩雨量漸增。放眼望去,“夏木陰陽正可人”,南北兩山造林區滿披青綠、郁郁蔥蔥,盡顯勃勃生機,與周邊“光禿禿”的裸巖形成鮮明對比。
位于達孜區邦堆鄉克日村1號新造林片區,由油松、山杏、祁連圓柏等樹種組成的混交林,新葉吐翠、已成規模。管護人員忙前忙后,有的在修剪枝丫,有的在對坑澆灌,有的在播撒肥料……復綠增綠工作有條不紊。
“苗木都有哪些品種?”“樹種栽植按照什么標準?”“水電管網等配套設施進展如何?”“后期管護方案怎么優化?”……一進片區,調研組直奔造林綠化主題,專業問題如連珠炮般一個接一個,片區管護人員不緊不慢,一一回復,對答如流。
在林木間穿行,調研組看到,此處海拔區間在3700至4200米,并不具備樹木生長優勢,可目之所及,苗木長勢喜人,這究竟是何原因?
管護人員看出了大家的疑惑,便帶領大家來到幾公里外的2022年造林點:邦堆村7號片區。
“咦,這是什么?”調研組走進邦堆村7號片區,發現這里與新造林有些許不同:每棵樹苗根部,都覆蓋著一個銀灰色矩形塑料蓋。
“大家看,這棵油松原本快要枯死了,但現在已長出新芽,很快就能拔節長高了。”片區監理趙友熟練地挑起油松的一束新葉,說,“這就說明‘集水托盤’在發揮作用啦!”
“集水托盤?它有什么功用?”記者拿起一個集水托盤,好奇地反復打量,除了感覺很輕、托盤上有特制紋路,看不出其他特別之處。
據技術員齊朋飛介紹,集水托盤,是一項名為“高寒干旱荒漠區節水灌溉植樹應用技術”科技成果的裝置之一,具有節水、平衡晝夜溫差和增強光合作用等功能。托盤在整體造型上,呈中間低、四周高的中空結構樣式;中間有個圓形收水透氣孔,將樹苗根部圍起,并根據苗木地徑大小設計不同規格托盤;其中,托盤上一道道由四周向中間傾斜的凹槽,負責把水分精準輸送到根部。(下轉第三版)(上接第一版)
“就拿節水來說吧。白天,苗木根部土壤水分蒸發,不會跑到空氣中,而是被截留附著于托盤內壁;到了夜間,水汽凝結后,就會順著凹槽流向根部。”齊朋飛介紹說,“這樣原本蒸發掉的水,就轉化成了‘灌溉水’,起到保水效果。”
去年6月,受干旱和供水不足影響,華電金沙江上游水電開發有限公司率先引進這一裝置,減少了苗木死亡風險。華電金沙江上游水電開發有限公司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現場負責人楊成作了個對比,“未安裝集水托盤時,半個月之內就得澆一次水;安裝以后,一、兩個月澆一次水都不成問題,不僅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也節約了管護成本。”
科技護航苗木,荒山變身“青山”!真想不到,這塊毫不起眼的“塑料蓋”,竟能在不過度消耗水資源的情況下,高質量實現造林綠化目標。截至目前,通過補植補造和科學管理,華電金沙江上游水電開發有限公司承包的造林片區成活率高達90%以上。
放眼整個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苗木選種、栽植補造、后期管護,嚴格按照標準進行;配套設施方面,綠化管網直達山頂,灌溉管線四通八達,高、低位水箱全面覆蓋,科學種樹、合理育苗已成為共識,“五年增綠山川、十年綠滿拉薩”的宏偉愿景愈加近切。
“藏”字號產業,走俏國內外市場
7月13日,迎著拉薩夏日的和風細雨,調研組一行來到一家名為“幫錦鎂朵”的藏毯店。一進門,墻上幾幅做工精致的掛毯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尤其是位于樓梯口那件藏族婦女手工制作的掛毯,栩栩如生,令人驚嘆。
“這幾幅掛毯,都是今年推出的新品,原料純天然、制作純手工,很受歡迎。”年輕的店長次仁曲珍介紹說。
這家位于城關區林廓東路南段的藏毯店,是西藏幫錦鎂朵工貿有限公司在拉薩開設的第6家店,店里打造了一個3層樓空間的藏毯藝術展廳,產品走高品質、精品化文創產品路線,主要面向區內外旅游市場。因此在圖案設計上,既有如吉祥八寶、十相自在、天尊度母等藏式風格,也有龍鳳呈祥、雙龍戲珠等藏漢結合的式樣。
“卡墊在區內賣得很好,僅拉薩就占7成左右份額。游客很喜歡這種掛毯,訂單量也不少。”銷售員次仁羅布心直口快,如數家珍地介紹著店里的業績。
藏毯,以其傳承3000多年的歷史、獨具民族傳統文化風格,美名遠播世界。那么,與國內外和區內其他藏毯品牌相比,“幫錦鎂朵”何以能獨領風騷?它有哪些核心優勢?
百聞不如一見。參觀了展廳,也聽完了講解,調研組決定一探藏毯制作究竟,便驅車來到位于30公里外的曲水縣聶當鄉工業園“幫錦鎂朵”廠房。這座占地300多畝的藏毯加工廠房,主要由一個洗毛車間、一個藏毯車間、兩個藏毯展廳和3個羊毛倉庫組成。
藏毯車間內,十幾名工人忙碌著,各色羊毛線在他們靈巧的手中逐漸成型,編織成卡墊、掛毯、藏被、廊毯等。有著十多年制毯經驗的印度籍技工SAROJ,專門負責“修面”工序。“修面”對技術的要求極高,只見他手持一把特制剪刀,神情專注地順著紋路修剪著,力求讓藏毯上的圖案呈現出立體感。
“幫錦鎂朵”是日喀則商人次旦于2004年創辦的藏毯品牌,公司生產的藏毯選材極為考究,以阿里、那曲等地出產的“藏系綿羊毛”為主要原料,染料萃取自朱砂、雌黃和蕨麻、藍靛等,具有純天然、無化學添加等特點。
“工藝比較繁瑣。”廠房管理人員邊巴次仁接過了話題,“我們以尼泊爾制毯技藝為主,廣泛吸收中亞、印度和西藏本土工藝之所長,并充分考察國內外市場前景,因而產品在國內、國際上都很‘吃得開’。”
根據介紹,調研組現場做了一個估算,一件長190厘米、寬90厘米的掛毯,從毛線染色、編織剪裁、清洗固色、晾曬風干,一般需要2個多月時間;如果在質檢環節發現細微瑕疵,后期補救還需不少時日。
千絲萬縷串線,百線縱橫成毯,制成一張藏毯,竟如此費工費時!難怪這家“藏”字號民族手工業企業產品走俏國內外市場,且長盛不衰。
近年來,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部門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大力推動傳統產業升級,以高原烹飪器具、天然飲用水、皮革毛紡、中藏藥等為代表的輕工業迎來新的機遇期,大踏步向文化旅游產業邁進。
西藏幫錦鎂朵工貿有限公司積極響應自治區號召,適時推出貼合旅游市場的“小而精”文創產品。公司總經理次旦拿起幾個杯墊向調研組展示,“像這種杯墊,有從10厘米到一尺等不同規格,圖案設計也有好幾種,物美價廉、便于攜帶,深受游客青睞,銷量一直不錯!”
據了解,公司主營藏毯、哈達和羊毛的加工與銷售,僅藏毯一項的年產值就在2000多萬元。目前公司以訂單生產方式廣接區外訂單,以門店展銷方式面向區內顧客;同時,公司還聘用本地制毯手藝人帶動就業,在近百名員工中,90%以上來自本地,織毯工次吉就是其中之一。
調研組來訪時,次吉正在編織一件掛毯。一根長鐵棍將一股羊毛線串起,雙手拉著線繞著鐵棍上下翻動、打結,動作十分嫻熟。不一會兒,毯基上就覆蓋了一片彩色絨面。
家住林周縣的次吉,14歲就跟著師傅學織藏毯,曾在拉薩一家毛毯廠工作。2004年西藏幫錦鎂朵工貿有限公司成立,她就入職了,是真正的“老員工”。
“保底工資4500元,有績效,還包吃包住,特別好!”談到這份干了快20年的工作,次吉開心地說。
綠色清潔能源,普惠西藏各族群眾
山南市措美縣哲古鎮位于喜馬拉雅山脈北麓,因哲古草原而聞名。而今,它也是綠色清潔能源——風電的重要輸出基地。
7月19日,調研組從拉薩出發,驅車近4個小時,來到海拔5100米的措美哲古分散式風電項目點,了解清潔能源建設情況。
“近段時間,我們正在開展一期風電項目巡檢,加緊推進二期風電項目建設。”三峽西藏山南措美風電建設項目部常務副經理王洋開門見山地說。作為目前全球海拔最高的風電場,措美哲古風電一期項目總裝機22兆瓦,自2021年12月底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以來,發電量已近1.4億千瓦時,是藏中電網重要供電源。
資料顯示,哲古風電一期項目是西藏首個超高海拔風電開發技術研究和科技示范項目,也是首個并入西藏主電網的風電項目,填補了超高海拔地區風電開發行業空白。
“正是有了科研力量的支撐,我們的風機機組才具有高海拔適應性、防紫外線、防雷、耐低溫、抗覆冰等技術特點,能在嚴苛的自然環境下長期穩定運行。”王洋說。
“海拔如此高、風力如此大,巡檢怎么開展?”
面對調研組的疑問,措美哲古一期風電場升壓站站長魏新星介紹,常規巡檢有3大塊:風機、升壓站、集電線路,“但各有各的麻煩,風機、集電線路在戶外,這里天氣變幻莫測,給高空作業帶來不小挑戰;升壓站內大小設備眾多,且巡檢周期不一,考驗的是耐性,絲毫不能馬虎。”
為確保風電場運行萬無一失,負責遠程監控的中控室,24小時有人值守;3大類檢修點,兩個巡檢小組輪流值班;鳥類活動、雷電等都可能對戶外設備造成影響,臨時加檢更是常態……
調研組在二期項目工地看到,30余座集電線路鐵塔已組立完畢,身穿安全裝備的幾名工人,攀爬到15米高的鐵塔上安裝絕緣子;更遠處,則是散落在草原上、等待組裝的巨型風機機筒和葉片。
午后的高原,風越來越急。對于在高海拔、低溫高寒環境下,風電機組如何組裝、施工人員要克服哪些困難,調研組倍加關注。
“施工環節非常嚴格。”措美哲古二期風電項目安全專監曹申川以風機安裝舉例說明,“安裝一臺風機,從平臺基礎開挖、選址挖坑、鋼筋綁扎、混凝土澆筑,到基礎養護、試塊抗壓檢測,再到風機吊裝,最快也要50天。“如遇極端天氣,必須停工等待。”
眼下,措美哲古二期50兆瓦風電項目所有土建已完工,兩種型號共計15臺風機已吊裝7臺,進度接近總工程量的70%,有望在年內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
措美哲古風電項目建設,只是西藏發展綠色清潔能源的一個鮮活例證。近年來,西藏加大以水、風、光為主的清潔能源產業投資力度,今年上半年完成投資94.3億元,其中風電項目完成投資4.3億;39家規模以上發電企業發電量為52.81億千瓦時,比去年同期增長3.9%。中國華電金沙江上游拉哇水電站、拉薩尼木牧光互補儲能光伏發電、那曲市色尼區歐瑪亭嘎風電等項目正有序推進。
據王洋透露,措美哲古二期機組全部投產后,預計年發電量將達1.57億千瓦時,每年可代替標準煤4.75萬噸,“所發綠電將直供西藏地區,有效改善當地能源結構的同時,還將提升電網運行的靈活性,為助力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工地兩旁,“建一個工程,樹一座豐碑”的標語,正是對這座綠色清潔能源基地發展水平的最好注腳。
“舉目已是千山綠,宜趁東風揚帆起”。通過實地調研,我們看到,全區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火熱場景;社會各界、各行各業著力創建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努力做到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的實際行動。我們深信,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將繼續在雪域高原千山萬水間得到充分貫徹落實,西藏的高質量發展新征程將不斷向前邁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金果子”帶來甜蜜的好日子
走進墨脫縣德興鄉德興村枇杷種植基地,科技特派員正在給村民講授枇杷管護技術。[詳細] -
林芝墨脫:特色種植 “錢”景美好
為了讓搬遷群眾搬得出、能發展、能致富,2022年11月,墨脫縣在甘登村實施了易地搬遷村林下資源白肉靈芝種植項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