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地穩糧促振興 打造“昌都西糧倉”
糧安天下,農穩社稷。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近年來,丁青縣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重要指示精神和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穩糧、興牧、強特色”工作要求,堅決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全力保面積、保產量、保產能,精心打造“昌都西糧倉”,為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奠定堅實基礎。
一、建設肥沃“良田”,守住“命根子”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既要在耕地數量和用途上嚴格管制,更要在耕地質量和功能上著力提升。
嚴守“農田就是農田”底線。制定《統籌利用撂荒地和輪耕地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實施意見》,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措施,全面推行“田長制”,實施以村、組為基礎,縣、鄉、村三級聯動全覆蓋的耕地保護網格化監管措施,大力實施耕地撂荒專項治理,消除輪休地和撂荒地,提升耕地利用率,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防止基本農田“非糧化”,確保地有人種、田有人管、責有人擔。
突出“農田必須是良田”標準。按照“小改大”“瘦改肥”“低改高”的原則,大力實施中低產田改造,建成使用集中連片、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生態良好的高標準農田13.2萬畝。綜合運用深耕深翻、秸稈還田、綠肥種植、增施有機肥、地力培肥、測土配方施肥等土壤改良綜合配套技術,穩步提高耕地質量和產出能力。
樹立“農民種糧能掙錢”導向。建立完善耕地保護激勵制度,嚴格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支農惠農政策,強化跟蹤問效,保障種糧基本收益。強化產業化經營,推進以青稞為主的糧食作物生產收割機械化建設,加快“產加銷”一體化產業化步伐,2022年統一供種、統一耕種、統一管理、統一收割、統一銷售進行農業托管服務13400畝,切實讓糧農有錢掙、得實惠。
二、繁播優質“良種”,做強“農業芯”
種子是現代農業的“芯片”,是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產增收的核心。重點要抓好資源保護、創新攻關、基地建設、市場凈化。
打造良種繁育基地。集中力量打造良種繁育基地,在覺恩、沙貢、協雄、色扎等鄉建設青稞良種繁育基地11000畝,做到良種統繁統供。積極開展良種繁育和標準化高產創建工作,青稞高產創建面積8.39萬畝、測土配方面積8.39萬畝、二級麥類種子田面積5552畝,糧食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3%。
推廣優質良種示范。以二級良種繁育田標準化高產創建及測土配方為抓手,緊抓春耕春播良機,積極協調調運良種113.17萬斤,主要品種包括“藏青2000”、“喜拉22”、“藏青3000”、拉孜小油菜、青雜15號、青薯9號,構建起“一走廊、一園區、四基地、四板塊”的縣域農業發展布局。
嚴格良種市場監管。加大《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農作物種子標簽和使用說明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宣傳普及,緊緊圍繞供種保障、品種管理、質量管理、種業服務、效能建設五項工作,把好種子質量關、服務關、宣傳關、品種關,不斷提升種子檢測、品種試驗、品種展示和監管能力,嚴厲打擊非法套購,引導糧農選擇品質好、抗性好、產量高的優良品種種植。
三、提升增產“良技”,端穩“鐵飯碗”
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在于推進農業現代化。要強化農業科技服務,提升農業技術推廣網絡和推廣能力,拓展農業新技術推廣和成果轉化。
健全科技服務機制。建立農業科技首席專家制度,健全“首席專家+支撐專家+農技人員+科技特派員”科技服務機制,實行專業技術指導,將縣、鄉專業技術人員分包到鄉村,制定增產技術規程。
開展田間指導培訓。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預計在“十四五”期間,在全縣計劃開展種植、田間管理培訓會和田間現場會400場次,培訓達到5萬余人次,將技術規程普及到鄉村各種植戶,全面提升農民科學種田能力。
推廣農業機械化生產。不斷強化農機組織建設,搭建農民與農機作業市場的橋梁紐帶,構建農機服務大網絡,加快農機專合組織建設,引進大中型機械,著力構建農機大服務新格局。規劃建設“西糧倉”灌溉水利工程,因地制宜開發節水灌溉技術,加大水肥一體化等農藝節水推廣力度,推進小型農田水利設施達標提質,實現了農業生產水資源科學高效利用。
(作者為昌都市政協副主席、丁青縣委書記)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西藏首筆“智慧畜牧貸”發放
近日,中國農業銀行拉薩分行向拉薩市達孜區雪鄉雪普村旦達奶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放全區首筆“智慧畜牧貸”。[詳細] -
邊陲山鄉的幸福蝶變——阿里地區扎實推進固邊興邊富民工作綜述
普蘭縣普蘭鎮仁貢村阿崗組群眾從過去山溝溝里的土坯房,搬到了今天獨棟獨院的別墅式新居,生活質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詳細]